近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主要解决普通高中多样发展不充分、部分县中水平不高以及群众焦虑的问题。具体措施是“四个一批”:
一是加大投入力度“新建一批”,高起点新建和改扩建一批优质普通高中,增加学位供给。
二是创新办学机制“帮扶一批”,通过集团化办学、“组团式”帮扶、部属高校和省属高校托管帮扶县中等方式,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总量。
三是多样化发展“提升一批”,支持一批基础较好的地区和学校率先开展特色办学试点,积极发展综合高中,推进职普融通。
四是有序增加招生计划“扩容一批”,深入挖掘现有优质普通高中校舍资源潜力,并结合实际优化招生计划安排,有序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招生规模。
“四个一批”给人的突出印象是:继大学扩招之后,我国开始高中扩招。职普比“之争”进入一个悲壮阶段。
普职比指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技工院校)的比例。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发〔1985〕12号)决定:
“我国广大青少年一般应从中学阶段开始分流:初中毕业生一部分升入普通高中,一部分接受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高中毕业生一部分升入普通大学,一部分接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力争在5年左右,使大多数地区的各类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学校招生数相当于普通高中的招生数,扭转目前中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的状况”。
这是迄今为止,党中央关于普职比相当的唯一一次决定。到1990年,全国高中和中职学校(技工院校)在校生比例达到了喜人的1∶1。此后,情况发生变化。藏在职普比背后的传统普通教育与现代职业教育重要性之争在规模比例安排上“拉锯”。职普双方的较量开始“激化”,比重逐步向“普”方向倾斜。2022年,全国中职招生规模仅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33.85%;中职在校生规模仅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总数的33%。职普比已达1:2.03。
可以说,2022年开始,我国职普比逐渐退回到38年前的水平。我国中等教育结构回到1985年教育体制改革之前的样子。党中央职普比相当的决策随着全国高中扩招势必逐渐衰小。中职学校特别是技工院校的生源将少得更加可怜。
“四个一批”的“高中”有两类:一是普通高中;二是综合高中。综合高中是高中教育与中职教育互相渗透的产物。学习内容以文化课为主,适度增加一些专业知识及技能。这类学校会把上不了普高,又不肯读职校的那部分学生“捞”走。普通+综合两类高中并推扩招,此番职普比“之争”的结果必然又是“普”豪胜,“职”惨败。
“普”豪胜的关键是普通教育光明正大地“解决群众焦虑问题”,努力在办人民满意的高中教育。“职”惨败的原因是职业教育“没出息”。1985年党中央部署职普比相当的改革至今,近40年时间里,职业教育没把自己的价值“整”到与普通教育具有或基本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年复一年地,除了自己洋洋得意,其他利益相关方都不满意。正是这种“没出息”,成为群众望而生畏和集体焦虑的主要原因。
初中毕业分流的“群众焦虑”客观存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反映。比如,1990年职普比达到1:1时的群众焦虑就没有2023年的强。为什么?
并不是所有初中毕业生家长都只对初中毕业分流焦虑,与上不了普高的焦虑相比,更多家长对大学毕业即失业的焦虑更深。这种焦虑为什么没有类似“四个一批”的推力解决?
即便是初中毕业分流的焦虑,也不宜“一刀切”。与城市类家长的焦虑相比,农村类家长的焦虑比例要少得多,程度要轻得多。在他们看来,最重要的是孩子从学校出来走入社会能不能自食其力?
所有的与群众子女上学有关的焦虑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抓住某一焦虑,不及其余地出台政策,很可能在解决这一焦虑过程中衍生出更大的隐患。
大学扩招。高中扩招。全国唯一培养技术工人的技工院校需不需要扩招?
来源:景容观点,作者:黄景容。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