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念生成:将个体发展作为职业教育的长期目标
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为人们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逐渐抹杀了人的个体性,这在教育中主要表现为更多考虑外部需求而忽视人的主体发展,注重将人培养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工具。康德认为,人是“作为目的而存在的”,强调对人要“永远当作目的看待,绝不仅仅当作手段使用”,即任何行动都要坚持人本理念。西方学者弗罗姆指出人本就是任何时候都要把人的尊严和自由放在核心位置上进行重点关注,把发展人、成就人、完善人作为一切活动的目的而不是达成目的的手段,每一个人在他本身之内都怀有全部人性,都在历史发展中具有积极主动的创造能力。针对高职学生开展的任何教育活动都要坚持人本理念,要将高职学生的发展作为高职教育的长期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人格健全完整、个性充分发展、能力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从本质上来看,增值评价体现了一种更加科学有效的评价理念,它关注学生整体能力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发展,关注每个学生能力成长的全部过程,兼顾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能够促进个体发展。职业能力增值评价并不是用同一把衡量“标尺”来评价所有学生,而是让每一个基础能力水平不同的学生都能以“增值”为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既能让学习基础扎实的学生不因排名靠前而沾沾自喜,也能让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不因为排名靠后而失去信心,最终实现每个学生都能以促进自身发展为出发点,关注自身能力的“增量”,在追逐“增量”的过程中找到自身发展的节奏和速度,通过日积月累的进步实现个体能力的发展和提升。职业能力增值评价要树立促进学生个体充分全面发展的科学理念,以此为价值理念引领保证学生增值评价的正确方向。
二、体系建构:以评价标准引领能力增值的系统生成
从概念内涵上来看,所谓标准是人们为了提高效率性和公平性而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是相关主体开展行动时的行为准则和参考依据。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增值评价需要依据学生不同能力基础制定弹性的评价标准体系,允许有多把“标尺”来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增值评价重点关注学生发展的“增加值”和“净效应”两个指标,即通过对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和学习付出与效能进行评价实现对学生在某一学习阶段最终结果与最初成绩之间的变化幅度的评价。增值评价体现了“教育质量是动态的过程量”这一核心理念,熔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于一炉,实现了对教育起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全方位检视。高职学生的成长反映在技能水平和职业能力等方面,具有组织性、内隐性和泛在性等特点,因此,开展增值评价要实现对学生技能水平、职业理念、品格指向等在内的综合素质的评价,在评价标准和指标选择与确定上要兼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对于适合使用量化方式进行评价的要素要开展定量评价,不适合使用量化方式进行评价的要素要开展定性评价,其评价标准的确定总体要坚持科学量化、动态评估、知能并重和面向全体的原则,建立具体可行的评价标准体系。此外,高职学生学识和能力的初始水平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导致学生学习成效和学习速度存在较大差距。这就要求在设定标准时要设置多层次增值额度,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比如,对于后进生来说,其能力提升空间最大,那么评价标准的增值额度也应该最大;而先进生的能力提升空间最小,那么评价标准的增值额度也应该最小。这种设置标准的方式虽然在操作过程中较为复杂,但是却对实施更加科学有效的增值评价具有现实意义,需要在不断尝试和不断改进中形成一整套梯度的、弹性的标准体系。
三、数据赋能:建构全面获取学生技能状态的支持平台
我国学者近几年对增值评价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更多停留在理论思辨和国外经验介绍等层面,很少将这一评价方式付诸实践。这是由于增值评价的评价目标的发展性、评价方式的过程性和评价要素的全域性等特征,需要采集大量学生技能水平、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证据”,后期在数据分析上还要消耗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精力,工作浩繁,远非教师力量所及。而在我国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确定了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目标,这一行动旨在通过发挥信息技术的“助推器”功能为职业教育发展赋能,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在开展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增值评价过程中,信息技术在逻辑运算、数据分析和资料整合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为评价活动提供诸多便利,使得评价活动更具实效性、针对性和便利性。因此,职业能力增值评价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建构支持全面获取学生技能状态的智能平台。具体来说,通过信息技术采集学生技能水平、学习表现、劳动创造、道德品质、就业情况、职业素养等不同维度的动态变化数据,上传到智能平台后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精准画像,通过数据分析挖掘隐藏在数据背后的内在的、不易发掘的影响因素和存在问题,为教育教学的决策和改进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增值评价是一种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评价方式,而物联网感知技术、语音图像识别、视频智能采集、可穿戴设备、脑机交互等智能技术可以实现全方位、无间断、立体化、全过程地采集学生成长数据,以尊重个体差异、促进全人发展为出发点实现对学生发展的全面兼顾。总之,在数字化时代,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增值评价应充分整合大数据资源,创建由课前到课后、由入学到毕业、由学徒到大国工匠的全过程的智能评价系统,让增值评价真正从关注群体转向关注个体、从关注结果转向关注过程、从关注成绩提升转向关注技能增值。
四、效用适配:建构“标准+增能”的多主体效用反馈机制
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调节干预,即通过评价发现教育效果与教育预期之间的差距进而在教育教学中进行调整和改进。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增值评价要构建效用反馈机制,通过“诊断—反馈—改进”的行动逻辑盘活增值评价生态,在不断调整改进中实现自我优化和完善。这就要求职业能力增值评价不仅要关注“增值”,更要强化标准建设和多元主体参与。首先,由于不同能力基础学生进步空间是不同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增值评价要明确不同能力基础学生“增值”的幅度标准,为不同能力基础的学生划分“增值”阶梯,这样才能更加公平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成长水平。其次,高职学生毕业后将面临社会和工作岗位的现实挑战,在增值评价中要更加关注其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提升。最后,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密切联系、与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息息相关的教育类型,因此,职业能力增值评价要在“标准+增能”的基础上强化政府、企业和第三方机构在内的多元主体评价。由于增值评价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可以将“评价过程中的数据处理、增值分析、评价报告等环节委托给第三方评价机构或专业人员”,可以让政府参与评价过程中,在“标准”引领和“增能”目标导向下实现“教学”与“评价”的分离管理,通过各主体之间的相互制约与监督打造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增值评价共同体,最终形成分工明确、共同治理的“标准+增能”结合的多元主体效用反馈机制。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增值评价兼顾学生的认知与行动、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等多方面的提升与进步,需要基于循证思想、标准引领、增能导向和多元参与来持续改进评价过程,最终实现教师精准化“教学”和学生个性化“学习”,通过良性反馈机制促进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螺旋上升。(节选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年第24期)
来源:高职观察。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