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2012年的晨光,穿透职业教育改革的浪潮,照亮了景格科技十年创业的征程。从2003年同济大学绿合楼那间30平米的“黑白工作室”起步,一群怀揣“技术改变教育”初心的同济大学生,用代码破解耗材危机、用算法搭建仿真桥梁,在十年间完成了从“虚拟仿真工具提供商”到“职业教育内涵建设伙伴”的蜕变。

这一年,国家千所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进入建设阶段,景格科技以十年积淀为基,从广东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的第一缕实践微光出发,将长三角的创新经验与专业服务,系统性注入全国百所汽车示范专业的建设全过程。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到课程、师资、教材、基地的体系化落地,景格用“真需求导向、真问题解决”的坚守,诠释着创业团队的定力与毅力,更彰显了上海企业的专业精神与契约担当。

一、十年回望:从同济初心到内涵赋能的蜕变

2003年,一张报废桑塔纳变速器引发的“耗材危机”,让同济大学朱教授带领的三名学生踏上了创业之路。彼时,职业院校实训“看得见、摸不着”的困境,教师重复示范的疲惫,学生实操机会的匮乏,成为他们想要破解的核心难题。没有云计算,没有高性能显卡,团队用拓扑优化压缩模型,用分层渲染突破硬件限制,在二手电脑前敲出了国内首个汽车变速器虚拟仿真系统。

从2003年的“数字孪生雏形”,到2004年啃下整车系统仿真的“硬骨头”;从2005年三大车系构建的技术王国,到2007年“理虚实一体化”的破壁行动;从2008年云端平台的生态化赋能,到2010年数字化资源库的标准构建,景格的十年,是与职业教育同频共振的十年。他们始终扎根职教一线,收集千余条教师建议,完成237项技术优化,沉淀50万组实车数据,从“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到“构建一套解决方案”,从“技术工具供给”到“内涵建设赋能”,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扎实。

2012年,国家示范校建设明确提出“深化内涵、提升质量”的核心要求,不再满足于硬件设备的堆砌,而是聚焦专业建设的“软实力”。这一导向,与景格十年积淀的服务能力不谋而合。“我们不是简单卖产品,而是和院校一起打磨人才培养的全链条。”景格CEO的这句话,道出了他们从“技术商”到“合作伙伴”的转型逻辑。这一年,景格正式确立“五位一体”的内涵服务体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专业课程建设、专业师资建设、专业教材开发、专业基地建设,全方位参与示范校的核心建设任务,开启了职业教育服务的新征程。

二、顶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精准画像”

专业建设的核心,始于一份贴合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2012年,景格团队带着十年积累的岗位调研数据和产业资源,走进了广东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这是他们深度参与的第一所示范校建设院校。当时,该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面临“培养目标不够清晰、课程与岗位不够衔接”的困境,毕业生入职后往往需要企业再培训3-6个月才能独立上岗。

(一)岗位解构:从产业一线反推育人目标

景格团队联合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四所国内优秀的高职院校汽车专业带头人、上汽大众、丰田等车企的技术工程师,以及沙溪理工学校的骨干教师,组成专项工作组,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深度调研。他们走访20家汽车4S店、维修企业,梳理出“汽车机电维修”“汽车钣金喷漆”“汽车销售服务”三大核心岗位群,将每个岗位的能力要求拆解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养目标”三个维度:

知识目标:涵盖发动机电控系统原理、新能源汽车三电技术基础、汽车故障码解读等产业核心知识点;

技能目标:明确螺栓拧紧力矩控制(±2N・m)、故障诊断流程规范、实车检测工具操作等可量化的实操要求;

素养目标:融入5S管理规范、安全操作意识、客户沟通礼仪等职业素养要素。

基于调研结果,景格团队协助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重构了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现代汽车维修技术,具备规范操作能力、故障诊断思维和良好职业素养,能快速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一目标,打破了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限,实现了“岗位需求-培养目标”的精准对接。

(二)方案重构:构建“岗课赛证”融合的培养路径

在明确培养目标后,景格团队协助院校设计了“岗课赛证”一体化的培养路径。将企业岗位的工作流程转化为课程模块,将全国汽车技能大赛的考核标准融入实训内容,将职业资格认证的要求嵌入课程评价:

中职一年级:开设《汽车认知与安全规范》《机械识图》等基础课程,配套虚拟仿真模块,让学生掌握核心零部件结构和安全操作规范;

中职二年级:分方向开设《发动机故障诊断》《底盘维修》《新能源汽车基础》等专业课程,采用“虚拟实操+实车验证”的教学模式;

中职三年级:引入企业工单式实训项目,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同步对接汽车维修工职业资格认证。

这种重构,让人才培养方案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可落地、可量化、可评价的行动指南。

(三)全国辐射:100+示范校的方案优化实践

沙溪理工学校的成功实践,为景格的内涵服务积累了宝贵经验。2012年,景格将这套“岗位调研-能力拆解-方案重构”的标准化流程,复制到全国100多所示范校的汽车专业建设中。针对不同地区的产业特色,景格团队进行个性化适配:

面向长三角地区,融入智能网联汽车基础技术、汽车轻量化材料应用等前沿内容;

面向珠三角地区,强化新能源汽车维修、汽车电子改装等特色模块;

面向中西部地区,侧重传统汽车机电维修、农用汽车保养等实用技能。

截至2012年底,景格协助优化的100余套人才培养方案,全部通过国家示范校建设专家组验收,全部被评为“优秀人才培养方案”。这些方案的落地,有效破解了“教学与就业脱节”的行业痛点,让职业教育真正回归“育人为本、就业导向”的本质。

三、课程筑基:构建“理实一体、岗课对接”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地,关键在于课程体系的支撑。2012年,景格在十年虚拟仿真技术积淀的基础上,提出“理实一体、岗课对接”的课程建设理念,协助示范校打破传统“学科式”课程体系,构建起与岗位工作流程高度契合的模块化课程。

(一)课程重构:从“知识罗列”到“任务驱动”

传统汽车专业课程多按“发动机、底盘、电气”等学科分类,知识点分散,学生难以形成系统的岗位能力。景格团队协助院校将课程重构为“基础模块+核心模块+拓展模块”的结构:

基础模块:涵盖汽车构造、电工电子基础等通用知识,采用“虚拟仿真+趣味微课”的形式,降低学习门槛;

核心模块:对应岗位核心能力,如“发动机故障诊断”“变速箱维修”“新能源汽车电池维护”等,每个模块都设计成“项目任务”的形式;

拓展模块:结合地区产业特色和学生职业规划,开设“汽车美容与装饰”“汽车保险理赔”等课程。

以上海南湖示范校的《汽车故障诊断》核心课程为例,景格团队将其重构为“故障症状识别-故障码读取-数据分析-部件检测-维修验证”五个任务模块,每个任务都对应企业真实的故障案例。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点和技能,更培养了“从现象到本质”的故障诊断思维。

(二)技术赋能:虚拟与实体的深度融合

景格十年积累的虚拟仿真技术,成为课程建设的核心支撑。2012年,景格升级了“理虚实一体化”课程资源,实现了“虚拟预习-实车操作-数据反馈”的闭环:

虚拟预习阶段:学生通过仿真系统模拟高危操作(如高压电路检测)、复杂流程(如发动机拆解),系统实时提示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避免实车实训中的安全风险和部件损耗;

实车操作阶段:学生按照虚拟预习的流程,在改造后的实车台架上实操,台架通过数据采集模块将操作数据(如螺栓拧紧力矩、检测电压值)实时上传至教学平台;

数据反馈阶段:系统自动对比虚拟操作与实车操作的数据差异,生成“技能短板报告”,教师针对性进行辅导。

(三)动态更新:紧跟产业技术迭代

汽车产业技术迭代迅速,课程内容必须实时更新才能避免“滞后性”。2012年,景格建立了“产业技术-课程内容”的快速响应机制:每季度联合车企更新技术手册,每半年优化课程模块,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同步。

这一年,新能源汽车在国内逐步普及,景格立即在核心课程中新增“动力电池包拆解”“电机控制器故障诊断”等模块;针对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融入“CAN总线通讯故障排查”“电子节气门校准”等前沿内容。这种动态更新,让示范校的课程始终走在产业前沿,培养的学生能够快速适应技术变革带来的岗位需求变化。

四、师资强基: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专业建设的质量,最终取决于师资队伍的水平。2012年,景格针对示范校“双师型”教师短缺的痛点,构建了“定制化培训+共建共享+成果转化”的师资赋能体系,帮助院校打造一支“懂技术、会教学、通产业”的教学团队。

(一)定制化培训:从“技术操作”到“教学方法”

景格的师资培训拒绝“一刀切”,而是根据院校教师的实际需求,设计个性化培训方案。2012年,累计开展32场研修,覆盖全国100多所示范校的1000余名教师,培训内容分为三个层次:

技术操作层:培训教师熟练使用景格的虚拟仿真系统、实车实训台架等设备,掌握故障设置、数据采集、评价分析等功能;

教学方法层:邀请职教专家和企业技术骨干,分享“项目化教学”“情境化教学”的实施方法,指导教师将仿真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产业认知层:组织教师赴大众、宝马等车企的生产车间和维修中心参观学习,了解最新技术应用和岗位需求变化。

针对沙溪理工学校的教师,景格还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驻校式培训”,从课程设计、课件制作到实训指导,进行全流程协同。该校85%的教师能够独立开发“理实一体”课程,80%的教师获得“汽车维修工高级技师”证书。

(二)共建共享:搭建师资研修平台

2012年,景格升级了“职教云立方”教学平台的师资研修功能,打造了一个“资源共享、经验交流、协同研发”的线上平台:

资源共享:平台汇聚了2000+课件、500+实操视频、320+故障案例,教师可免费下载使用,也可上传自己的教学成果;

经验交流:设立“名师讲堂”“教学论坛”板块,邀请全国优秀职教教师分享教学经验,教师可在线提问、交流探讨;

协同研发:组织不同院校的教师联合开发课程资源,如联合长三角地区5所示范校,共同开发了《新能源汽车维修》系列课程,实现“一次开发、多校复用”。

这个平台,打破了地域限制,让偏远地区的教师也能接触到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前沿的教学理念。

(三)成果转化:推动教师教学与科研双提升

景格不仅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能力,还助力其开展科研课题研究。2012年,景格与15所示范校的教师联合申报了23项省级、市级职教科研课题,内容涵盖“虚拟仿真技术在汽车教学中的应用”“‘岗课赛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前沿方向。教师在科研过程中,不仅提升了自身的专业水平,更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反哺课堂教学,形成了“教学-科研-教学”的良性循环。

五、教材创新:开发“数字化、活页式、项目化”新教材

教材是课程体系的重要载体。2012年,景格联合机械工业出版社、人民交通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以及全国30多所示范校的骨干教师、车企技术专家,启动了“汽车专业数字化教材”开发项目,打破传统教材“静态、滞后、枯燥”的局限,打造“数字化、活页式、项目化”的新型教材。

(一)项目化编写:对接岗位工作流程

新型教材以“项目任务”为核心编写逻辑,每个项目都源于企业真实的工作场景。以《汽车发动机维修》教材为例,全书分为“发动机总成拆装”“曲柄连杆机构维修”“配气机构故障诊断”等6个项目,每个项目包含“任务目标、任务准备、任务实施、任务评价、知识拓展”五个环节。这种编写方式,让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避免了传统教材“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二)数字化呈现:融合多元教学资源

景格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将教材与数字化资源深度融合。每本教材都配套了“数字资源包”,包含:

虚拟仿真模块:学生可通过电脑或移动端,模拟教材中的实操项目,反复练习;

实车操作视频:4K高清拍摄,详细展示每个操作步骤的规范动作和注意事项;

互动习题:包含选择题、判断题、实操应用题,支持自动批改和错题分析;

教师用书:提供教学方案、课件模板、实训指导手册等教学资源。

数字化资源的融入,让教材不再是“静态的书籍”,而是“动态的教学资源包”。

(三)活页式更新:适应技术快速迭代

为解决传统教材“更新慢、滞后于产业”的问题,景格采用“活页式”编写模式。教材分为“核心模块”和“拓展模块”,核心模块保持相对稳定,拓展模块根据产业技术变化和岗位需求调整,每半年更新一次:2012年下半年,新增“电子节气门维修”“新能源汽车充电系统故障诊断”等拓展模块。

六、基地升级:打造“理虚实一体化”的实训标杆

实训基地是专业建设的硬件支撑。2012年,景格基于“虚实结合、软硬结合、文化与专业结合”的理念,为示范校打造“理虚实一体化”实训基地,实现“教学、实训、科研、社会服务”四大功能的融合。

(一)基地设计:功能分区与流程优化

景格为实训基地设计了三大功能区,每个区域都承载着特定的教学任务,形成“理论学习-虚拟实操-实车验证”的科学流程:

理论学习区:配备交互式触控屏、数字化教材终端,教师可通过屏幕展示3D模型、播放教学视频,学生可自主查阅数字资源,实现“沉浸式”理论学习;

虚拟实训区:摆放40台高性能电脑,学生在此进行虚拟拆装、故障诊断等练习,系统自动记录操作数据和错误次数,教师实时监控和指导;

实车实训区:改造10台大众、丰田等主流车型的实车台架,加装数据采集模块和故障注入接口,学生可将虚拟实训的流程迁移到实车操作中,虚实数据实时对比。

这种设计,让实训基地的空间利用率提升40%,教学流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效提升了实训效果。

(二)技术支撑:软硬件的深度协同

景格十年积累的技术架构,为实训基地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基地采用“云-边-端”协同架构,实现了虚拟系统、实车台架、教学平台的数据互通:

云端:存储海量的教学资源、实车数据和学生操作记录,支持多终端接入和远程管理;

边端:实车台架上的数据分析模块,实时处理传感器采集的操作数据,与虚拟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终端:学生电脑、实车交互屏、教师管理终端,实现教学内容的同步和数据的实时反馈。

例如,学生在虚拟实训中设置“发动机无法启动”故障后,实车台架会同步模拟该故障状态,学生在实车上测量的电压、转速等数据,与虚拟系统显示的数据完全一致,实现“虚设实现、现实验证”。

(三)模式复制:从点到面的全国辐射

沙溪理工学校的实训基地建成后,成为广东省职业教育实训示范基地和院校的参观学习的基地。2012年,景格将这套“设计理念-技术架构-功能布局”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复制到全国百所示范校,每个基地都根据院校的场地条件和专业特色进行个性化调整。

这些实训基地的落地,不仅解决了院校“实训设备不足、安全风险高、耗材成本高”的难题,还具备了社会服务功能。真正实现了“服务教育、链接产业、反哺社会”的多元价值。

七、十年坚守:同济创业基因的传承与绽放

2012年,景格科技迎来创业十周年。从同济大学的一间小小工作室,到服务全国1500所院校的行业引领者;从0.8万元启动资金,到年度业绩突破7000万元;从解决“耗材危机”的单一工具,到“五位一体”的体系化服务,景格的十年,是同济创业基因传承与绽放的十年。

(一)定力:扎根职教,聚焦真需求

“不追逐风口,只解决真问题”,这是景格从创业之初就坚守的原则。十年间,互联网浪潮起起落落,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概念层出不穷,但景格始终扎根职业教育领域,聚焦院校、教师、学生的真实需求:

院校需要“低成本、高效率”的实训解决方案,他们就研发虚拟仿真技术;

教师需要“易操作、能创新”的教学工具,他们就打造数字化教学平台;

学生需要“能落地、好就业”的技能培训,他们就构建“岗课对接”的课程体系。

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让景格在浮躁的市场环境中始终保持清醒,专注于产品和服务的打磨,最终赢得了院校和市场的认可。

(二)毅力:直面挑战,持续突破

景格的十年,并非一帆风顺。2004年,整车系统仿真遭遇技术瓶颈,团队被军校老师当面批评“误人子弟”;2006年,推广虚拟仿真技术时,校长们质疑“虚拟能代替真车吗”;2010年,数字化资源库建设面临数据标准化的难题,团队连续三个月熬夜攻坚。

但每一次挑战,都成为景格成长的契机。他们带着行军床住进军校实验室,37次迭代模型;他们免费为院校安装软件,用实际效果说话;他们联合四方专家,制定行业数据标准。这种“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毅力,源于同济大学生创业团队的不服输精神,更源于“技术改变教育”的坚定信仰。

(三)服务力:上海精神的生动诠释

作为一家上海企业,景格将“认真、专业、前沿、契约”的上海精神融入服务的每一个细节。他们为每所示范校配备专属服务团队,提供“驻校式”帮扶;他们严格遵守合同约定,确保服务质量和交付时间;他们将长三角的创新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全国的职业院校。

2012年,景格的客户满意度达95%,60%的新客户来自老客户推荐。这种口碑效应,正是景格服务力的最好证明。他们用专业的技术、真诚的态度、契约的精神,成为职业院校最信赖的合作伙伴,也让上海企业的形象在全国职业教育领域熠熠生辉。

结语:十年沉淀,再启新程

2012年,景格科技用十年的深耕,完成了从“技术探索者”到“内涵建设者”的华丽转身。这一年,他们的服务覆盖全国100多所示范校,协助打造了32个国家级优秀专业,培训了1000余名“双师型”教师,开发了12种国家级规划教材,建成了20多个国家级实训基地。

回望十年,从同济大学绿合楼的灯光,到全国职业院校的实训课堂;从一张3D变速器模型,到“五位一体”的内涵服务体系;从三个大学生的创业梦想,到200多人的专业团队,景格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实而有力。他们用技术赋能教育,用服务诠释担当,用坚守书写初心。

站在十年的新起点上,景格科技将继续传承同济创业基因,坚守“技术向善”的理念,以更专业的服务、更前沿的技术、更深厚的积淀,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他们将把长三角的创新经验与模式,辐射到更广阔的地区,让更多职业院校的学生受益,为中国汽车产业培养更多“懂技术、有素养、能创新”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道路上,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景格科技的下一个十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