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务热线:400-9201-021
  • 股票代码: 430638
返回顶部
职教体系构建的创新实践

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需要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中国制造呼唤更多“大国工匠”。然而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短缺,凸显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中国教育的短板。如何打通人才培养通道,打破原有学段分割,打造长周期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上海正在进行积极的探索。

一、两件事情一个主题

构建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在职业教育领域长期以来的目标。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9年1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在学前教育、护理、养老服务、健康服务、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扩大对初中毕业生实行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招生规模。”2019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在第二章“职业教育体系”中指出:“国家建立健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产教深度融合,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初级、中级、高级职业教育有效衔接,体现终身学习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20年4月8日,上海南湖职业技术学院挂牌成立,成为直接从初三毕业生中招生的五年一贯制新型高职院校。在新成立的南湖学院,学生入学后即为高职生,在五年中不需转学段、不用转身份、不必转学校,在同一个校园里连续接收高职的专业教育。

同年5月19日,上海市中高职教育贯通影视动画·游戏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标准建设项目启动会于中华职业学校召开。市教委教研室专家、行业专家、院校领导以及项目组成员等出席,标志“政行企校协同,构建一体化的中高职贯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体系”工作第二批10个专业已然启动。

两件事情,一个主题:探索中高职贯通的有效模式,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经过多年谋局布篇,上海在构建职业教育体系方面开始迈上新的台阶。

二、破解体系构建瓶颈之策

自2010年始,上海中高职贯通教育已开设专业点200余个,基本覆盖了全市中职、高职院校。与学生原来3年中职毕业后再通过考试读3年高职相比,五年贯通制缩短了时间,坚持一体化管理,更有利于学生的专业发展和课程衔接。由于节省了升学考试和毕业实习等时间,五年贯通制有着学制长的优势,可以开设一些上海数字化城市转型所需并需要长周期技术技能培养的专业。

同时,中高职贯通教育也存在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瓶颈,突出的问题是“标准不清、合而不融、贯而不通”。可喜的是,上海有关部门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出台了《上海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19- 2022年)》,推出了“五年一贯制教育模式”,并委托一批院校开发中高职贯通教育专业标准,以期实现“以标促通、以标促改、以标提质”。从新型高职院校和专业标准建设两个方面,努力破解职教体系构建之瓶颈。

三、标准之辨

无论是中高职贯通教育,还是五年一贯制教育,都涉及到专业定位,这是专业建设的逻辑前提。讲到专业建设,就涉及到专业标准。没有标准,就无法进行可持续的专业建设,亦无法对专业进行科学的评价,尤其是在构建职教体系的背景下,标准建设尤为重要,它是保证“贯通”得以真正实现的保证,是贯通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

标准做了派什么用处?标准应当是底线,是规定动作,是实施和评价的基本依据,是质量保证。不合标准,就是不够格。先进的院校,当有自选动作,有特色,有高于一般标准的强项,成为标杆。标准的研制,有国标标准,有地方标准,也有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一门课程标准究竟覆盖到多大范围,有没有弹性,这是在设计标准时首先应当考虑的。

为了制定中高职教育贯通专业教学标准,上海市教委教学研究室专门编写了《上海市中高职贯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指导手册》,要求从内涵界定(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的培养现状、中高职贯通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职业范围、专业及技能方向和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人才需求情况(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从业人员的基本情况、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专业人才的招聘渠道、专业对应的相关证书、人才培养现状),专业点分布情况(招生的分布情况、就业岗位分布情况、专业课程与教学情况、专业建设情况、课程改革的思路与对策),培养目标调整的建议(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教学内容改革的建议、教学保障条件的建议)等四个方面开展调研,形成专业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为专业建设提供逻辑起点。

通过调研,清楚地看到贯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多样性。拿中高职贯通教育影视动画专业来说,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的定位是:“聚焦服务建设全球动漫游戏原创中心及深化国际创意设计高地建设,培养具有较宽职业生涯发展空间的知识型、发展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典型成果是参与大电影、大剧作、大动画、大绘本。东海职业技术学院的定位是:“通过错位竞争,培养适应新媒体的微特效、微动画人才。”其典型成果是为中小企业培养后期、摄影、插画、行政文员新媒体运营、三维设计师、平面设计师。出版高等专科学校更加看重依托世界技能大赛,立足于“以赛促学、以赛促改”,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技能型人才。其典型成果是获得大赛奖牌。如何适应不同类型的院校、不同基础的学生、学生不同的职业发展、社会不同的需求,将其融入统一的专业标准,这是建设贯通教育专业标准的一个有意义的、十分重要的问题,简单化、一刀切的做法是不行的。

专业标准开发的前置条件是,真正做到从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解、分析出发,从学生的基础、职业诉求出发。专业标准应当与时俱进,如果标准过于固化,内容和形式陈旧老化,缺少活的生态,产业不认可,那样的标准恐怕没有多少生命力。让标准有一定的宽松和和留白,让不同学校有扬长补短和避短的空间,或许是合理的。这也是“实然”和“应然”之间可以留下的空间。

贯通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意味着真正消解层次壁障、克服“通而未贯”,完全实现了顶层设计的一体化、教学资源的统筹优化和课程设置的系统规划,培养规格和教学评价也有了可自资遵循的依据。如何完整理解、科学界说、认真贯彻标准开发的基本原则,并在形成的成果和人才培养方案中充分体现其科学性、一体化、规范性、实用性、前瞻性,需要在实践中操作、评价和不断完善,恐怕难以毕其功于一役。

四、优越性在于“一贯”

中高职贯通教育模式和五年一贯制教育模式的优越性在于“一贯”(“贯通”也是为了实现“一贯”)。

贯通教育模式融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于一体。之所以不叫“衔接”,就是要求中高职贯通专业应当在人才培养方案整体设计、教学实施、师资队伍、实训设施、校企合作、质量监控等方面都真正实现一体化。做到压缩学制,减少课时,减少课程内容重复,但人才培养规格应当比高职三年教育有所提高,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绩效。对于一些需要长周期技术技能培养的专业,尤为适用。实践证明,贯通培养人才的方式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认可,中高职贯通专业录取分数线曾一度比肩上海市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录取线。另一面,高职学校和用人单位也对中高职贯通培养出的人才点赞。贯通培养成为“多赢”的人才培养创新方案。但是,由于这种模式涉及到两个办学主体,分别由职教处和高教处管理,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切割的十分明显,教育教学资源无法高效共享,“贯通”的良好愿望和教学的整体设计往往流为“3+2”模式,有悖于实施“贯通教育”的初衷。

2020年4月,全国第一所五年一贯制新型高职院校“上海南湖职业技术学院”成立,面向应届初中毕业生招生,举办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实现由两个主体的培养方式向独立主体的培养方式转变。由于是由同一个院校进行教学管理、机制运作,所以在办学理念、管理制度、教学设计、师资队伍、校企合作、国际交流等方面都实现了一体化运作。由此,上海形成了一种新的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上海市职业教育新的布局和重构现代职教体系的发展方向。

南湖职业技术学院的启动和运行值得跟踪,应以南湖职院为视域背景,持续跟踪并贡献实证案例。

五、职教体系构建任重道远

南湖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首家五年一贯制新型高职院校,学生没有了转段,学校不分中高,联为一体,这使“一贯制”完全没有了壁垒,完全实现了畅通无阻,这无疑也表明学校在某种意义上开始了实质性的转型和新变。

在祝贺南湖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之际,需要关注的是五年连续的长学程,初中入学、高职出口,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和未来预期会与传统的高职不同,还有就是产业和岗位需求的变化更不易测。

在南湖职业学校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南湖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如何通过对高职教育理念的学习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形成符合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的理念、经验、方法、案例,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积累。

新开设的五年一贯制专业如何根据国家“双高计划”的要求,探索“适应性”更强、格局更大、视野更宽的顶层设计(包括产业定位、课程结构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定位准确的专业标准,这也需要通过实践和研究来完善。

之前,中职学校对于未成年人的管理有多年形成的经验和制度,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管理也有比较成熟的经验和制度。现在,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同在一个机构、一个组织里学习五年,如何适应这种年龄、心理的平稳过渡,似乎还没有可借鉴的经验,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前行。

中职学校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和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完全不同,企业主导的产业学院应该成为专业(群)建设的方向,对于底子是中职学校的南湖职院来说,无疑是一道难以跨越但又必须跨越的门槛。

在今后一段时间里,上海职教体系的主体仍然是分属两个办学主体的“中高职贯通教育模式”。历经十年的实践,这种贯通教育模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和一批成功的案例,需要大力加以挖掘、总结、凝练、推广,以此构建具有上海特色的职教体系,为全国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可示范、可借鉴的经验。

【作者简介】潘家俊(1950- ),男,研究员。上海市职业教育协会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高职高专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原常务副院长。

来源: 《上海职业教育》杂志

搜索新闻
按年份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