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务热线:400-9201-021
  • 股票代码: 430638
返回顶部
溯源九载育匠路:汽车专业课程建设的专业化实践与内涵深耕(2011)

自2003年以汽车仿真技术叩开职业教育大门,景格科技的九年创业征程,始终围绕“汽车专业建设”这一核心命题展开。见证了企业从“单一仿真工具研发”到“体系化课程解决方案输出”的转型,更清晰勾勒出一条始于2011年的前瞻性路径——在行业聚焦“工具赋能”的阶段,景格开始思考“汽车专业内涵建设”,并将“课程建设专业化”作为核心抓手,通过“岗位锚定、技术同步、资源闭环、育人融贯”的实践逻辑,构建起与产业需求同频、与教育规律契合的汽车专业课程体系,为职业院校汽车专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2011年的前瞻性布局:从“仿真破局”到“课程内涵”的早期探索

2011年的汽车职业教育领域,课程建设面临两大核心痛点:一是“抽象知识难落地”,《机械识图》中二维图纸与实物部件的衔接断层,《发动机构造维修》中“配气机构运动原理”等内容只能依赖教师口述;二是“实训教学高门槛”,发动机拆装、底盘故障诊断等实操环节,因设备成本高、安全风险大,多数院校难以开展系统性训练。正是洞察到这一痛点,景格科技以“仿真技术”为切入点,但并未止步于“工具供给”——在2011年的早期实践中,景格便已将“课程内涵建设”纳入规划,根据专业建设的系统性和产业性思考:“仿真工具不是终点,而是重构课程内容、优化教学逻辑的起点”。

(一)仿真技术与课程内容的首次深度融合

景格的早期探索,始终围绕“让课程内容从‘抽象’变‘可感’”展开,针对汽车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开发了首批“仿真课程模块”:

-针对《机械识图》:突破传统“图纸讲解”模式,将汽车发动机缸体、底盘传动轴等核心部件的二维图纸,转化为可旋转、可拆解的三维仿真模型。学生无需依赖实物,即可通过仿真系统观察部件的“截面结构”“装配关系”,甚至模拟“零件组装顺序”,彻底解决了“看图纸懂结构难”的课程痛点。

- 针对《发动机构造维修》:开发“仿真拆装+虚拟故障”双模块。在“仿真拆装”模块中,学生需按照产业规范完成“曲轴连杆机构拆装”,系统会实时提示“螺栓拧紧力矩”“零件清洁要求”等关键步骤,避免实操中的不规范操作;在“虚拟故障”模块中,教师可预设“活塞敲缸”“气门密封不良”等故障场景,学生通过观察仿真系统中的“异响模拟”“气缸压力变化”,学习故障诊断逻辑,让抽象的“故障原理”变得可操作、可验证。

(二)课程建设专业化的早期逻辑雏形

2011年的实践,已显现出景格“课程建设专业化”的核心逻辑:课程内容必须锚定岗位能力,课程资源必须配套教学全流程。彼时,景格便联合院校开展“汽车维修岗位调研”,梳理出“发动机拆装岗”“底盘检修岗”的核心能力要求,并将其拆解为《发动机构造维修》《底盘构造与维修》的课程知识点。例如,针对“发动机拆装岗”的“规范操作能力”,在仿真模块中设置“拆装步骤评分系统”;针对“底盘检修岗”的“故障诊断能力”,在虚拟故障模块中融入“故障树分析”工具,让学生掌握“从症状到原因”的岗位思维。

这种“从岗位需求倒推课程内容”的思路,区别于当时行业普遍的“工具导向”模式,成为景格课程建设专业化的起点。“景格研究者开始就意识到,没有内涵的课程,再先进的工具也只是‘空壳’;汽车专业课程建设,必须先想清楚‘要培养什么能力’,再设计‘用什么工具、教什么内容’”。

二、课程建设专业化的九载深耕:四大核心维度的体系化实践

历经九年迭代,景格从早期探索,深化为“岗位能力为核心、技术同步为支撑、资源闭环为保障、育人为目标”的课程建设专业化体系,且每一个维度都与汽车专业具体课程深度绑定,形成可落地、可复制的实践路径。

(一)核心逻辑:以“岗位能力拆解”重构课程内容

课程建设的核心逻辑,始终是“产业需要什么岗位,岗位需要什么能力,课程就教什么内容”。这一逻辑被反复强调为“课程专业化的根本”,并形成了标准化的“岗位能力拆解流程”:

1.岗位调研:联合车企、维修企业梳理汽车行业核心岗位(如发动机维修技师、新能源汽车电控工程师、汽车美容技师等);

2.能力拆解:将每个岗位的“核心能力”拆解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养目标”(例如“发动机维修技师”需掌握“发动机结构知识”“拆装规范技能”“安全操作素养”);

3.课程匹配:将拆解后的能力目标,对应到具体课程中,重构课程章节与教学模块;

4.动态更新:每半年联合产业端更新岗位能力要求,同步调整课程内容,确保课程与产业无脱节。

以汽车专业核心课程为例,这一逻辑的落地效果尤为显著:

- 《底盘构造与维修》:传统课程多按“传动系统、行驶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分章节,景格则按“底盘检修岗”的工作流程,重构为“底盘故障诊断→传动系统维修→制动系统调试→新能源底盘专项”四大模块。例如“制动系统调试”模块,不仅讲解传统液压制动系统,还融入“新能源汽车电子驻车制动(EPB)调试”,且教学内容严格参照车企“制动系统维修标准”(如刹车片间隙调整参数、制动液更换流程),让学生学到的就是岗位要用的。

- 《汽车电气与电子控制类课程》(含《汽车电工》《汽车电器设备》):针对“汽车电气维修岗”的能力需求,将课程内容拆解为“电路分析能力→电器设备检测能力→电控系统诊断能力”。例如《汽车电器设备》中,先通过“电路仿真模块”让学生掌握“蓄电池充放电电路分析”,再通过“实训台架”实操“发电机检测”,最后通过“虚拟电控系统”模拟“ABS系统故障诊断”,形成“知识-技能-应用”的递进式教学,完全匹配岗位“先分析后检测再诊断”的工作逻辑。

(二)技术支撑:与产业技术同步,避免课程“滞后性”

汽车产业技术迭代迅速(如从燃油车到新能源汽车,从传统机械控制到智能电控),课程内容若不及时更新,培养的学生将难以适应岗位需求。景格自2011年起,便将“课程技术同步产业”作为核心原则,“课程专业化的生命线”,具体实践体现在三大层面:

1. 前沿技术快速融入课程

针对《现代汽车技术》这门“衔接产业前沿”的课程,景格建立了“车企技术引进-课程转化-资源开发”的快速响应机制:

- 2015年新能源汽车兴起时,率先将“三电技术(电池、电机、电控)”纳入课程,开发“电池包仿真拆解”“电机控制器故障诊断”模块;

- 2020年智能驾驶技术普及,立即引入“ADAS系统(车道保持、自适应巡航)”教学内容,配套“智能驾驶仿真实验室”,学生可在虚拟环境中模拟“ADAS系统标定”“传感器故障排查”,避免实车实训的高成本与高风险;

- 2023年针对“汽车轻量化技术”,在《汽车制造工艺类课程》中增设“铝合金车身焊接工艺”模块,配套“虚拟焊接实训台”,让学生掌握产业最新制造技术。

2. 传统课程注入“技术新内涵”

对于《发动机构造维修》《机械识图》等传统课程,景格并非简单替换内容,而是注入产业新技术元素,让老课程焕发新活力:

- 《发动机构造维修》:在“发动机拆装”模块中,加入“混合动力发动机(如丰田THS系统)拆装流程”;在“故障诊断”模块中,融入“发动机电控单元(ECU)数据流分析”,让学生既掌握传统机械维修技能,又具备电控系统诊断能力;

3. 实训设备与产业设备“同规格”

景格深知“实训是课程落地的关键”,因此研发的实训设备均参照产业一线标准:

- 针对《汽车检测与诊断类课程》,开发“汽车故障诊断实训台”,其硬件配置(如诊断仪型号、传感器类型)与比亚迪、大众等车企4S店的设备一致,学生在学校实训的操作流程,与企业实际诊断流程完全相同;

(三)资源保障:构建“虚实结合、学练考一体化”的课程资源闭环

课程建设专业化,离不开配套资源的支撑。便着力打造“仿真资源+实训资源+教学平台+考核体系”的资源闭环,确保每一门课程都有“全流程资源支撑”,“让课程教学‘有工具可用、有标准可依’”。

1. 仿真资源:解决“抽象知识难落地”问题

景格的仿真资源并非孤立的“动画演示”,而是与课程知识点深度绑定的“交互式教学模块”:

- 《汽车电工》中“电路故障分析”模块:学生可自主搭建“汽车灯光电路”,并手动设置“短路、断路”故障,通过仿真系统观察“电流变化”“灯泡亮度变化”,直观理解故障原理;

- 《汽车设计类课程》中“汽车造型设计”模块:提供“三维建模仿真工具”,学生可参照产业设计流程,完成“汽车车身曲面设计”“空气动力学模拟”,并生成设计报告,契合汽车设计岗位的“数字化设计能力”需求。

2. 实训资源:实现“技能从虚拟到现实”的转化

景格的实训资源遵循“从仿真到实操”的递进逻辑,与课程模块一一对应:

- 学习《发动机构造维修》的“发动机拆装”仿真模块后,学生进入“发动机拆装实训车间”,使用与仿真系统操作逻辑一致的实训台架,完成“真实发动机拆装”,系统会通过传感器记录“拆装步骤规范性”“螺栓拧紧力矩准确性”,并实时评分;

- 学习《底盘构造与维修》的“EPB系统调试”仿真模块后,学生在“底盘实训台”上实操“EPB系统初始化”“故障码清除”,实训数据同步上传至教学平台,教师可实时查看学生操作情况。

3. 教学平台:打通“教-学-练-考-管”全流程

景格开发的“汽车专业教学平台”,是课程资源闭环的核心枢纽:

- 对教师:提供“课程备课系统”(含标准化教案、课件、仿真模块调用权限)、“实训管理系统”(可查看学生实训数据、生成学情报告)、“考核命题系统”(含产业案例库,可自动生成考核试卷);

- 对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系统”(可反复观看仿真模块、复习课程知识点)、“实训报告系统”(需按产业标准填写实训数据)、“职业规划系统”(含汽车行业岗位介绍、技能提升路径)。

4. 考核体系:以“岗位标准”为考核依据

景格课程的考核体系,彻底打破“纸质考试为主”的传统模式,以“岗位能力达标”为核心:

- 过程考核:占比60%,包括“仿真操作得分”“实训操作规范度”“作业完成质量”(如《汽车营销与管理类课程》的“客户沟通方案设计”);

- 终结考核:占比40%,采用“岗位场景化考核”,例如《汽车维修类课程》的终结考核的是“新能源汽车充电故障诊断”,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故障排查→原因分析→维修方案制定”,考核评委由院校教师与企业技师共同担任,确保考核标准与岗位要求一致。

(四)育人融贯:让课程成为“技能+素养”的培养载体

“课程建设专业化”不仅是“教技能”,更是“育人才”。便将“工匠精神、安全意识、职业素养”融入课程建设全过程,强调“专业课程要‘技德并修’”。

1. 工匠精神融入实训细节

在每一门实操课程中,通过“标准设定、细节考核”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 《发动机构造维修》实训中,要求学生“拆装后的零件需按顺序摆放”“工具使用后需归位”,并将其纳入考核;

- 《汽车美容》课程中,对“车身抛光”的考核标准细化到“抛光痕迹消除度”“车漆亮度值”,让学生理解“专业就是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2. 安全意识贯穿课程始终

汽车维修、检测等岗位存在安全风险,将“安全意识”作为课程的“必修课”:

- 《汽车电工》课程开篇即设置“电气安全实训模块”,学生需通过“触电模拟体验”“安全操作规程考核”,才能进入后续学习;

- 实训设备均配备“安全防护系统”,如《底盘构造与维修》实训台架,若学生未佩戴安全帽,设备将自动锁定,强制培养“安全第一”的职业习惯。

3. 职业素养对接岗位需求

通过“场景化教学”,让学生提前适应岗位的职业素养要求:

- 《汽车营销与管理类课程》中,开发“客户投诉处理仿真场景”,学生需模拟“客户因汽车维修效果不满投诉”的沟通过程,不仅要掌握“故障解释技能”,还要学会“同理心沟通”“责任担当”;

- 《汽车制造工艺类课程》中,引入“汽车生产车间5S管理标准”,要求学生在实训中遵循“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原则,契合制造企业的岗位素养需求。

三、九载实践的核心价值:为汽车专业内涵建设提供“专业方案”

从早期探索到如今的体系化实践,景格科技的课程建设专业化之路,不仅是企业自身的成长,更为职业院校汽车专业内涵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专业方案”,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三个层面:

(一)破解“课程与产业脱节”的行业痛点

通过“岗位能力拆解”“技术同步更新”,让汽车专业课程始终与产业需求同频。应用本课程体系后,学生“岗位适应期”企业满意度从65%提升至92%,与学校共同努力改变了“学校教的不够用,企业用的没学到”的困境。

(二)降低“专业建设门槛”的院校难题

对于多数职业院校而言,汽车专业建设面临“设备成本高、师资能力不足”的难题。景格的“虚实结合”资源体系,既通过仿真资源降低了对“大量实车设备”的依赖,又通过“教师培训+标准化资源”解决了师资能力问题。

(三)回归“育人为本”的教育本质

景格的课程建设,始终将“培养合格汽车人”作为目标,而非单纯“传授技能”。通过“工匠精神融入”“职业素养培养”,让学生不仅掌握“修汽车、造汽车”的技能,更养成“爱行业、守规范、有责任”的素养。“景格开发的课程,不仅教会学生‘怎么做’,更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这么做’,这才是专业建设的真正内涵”。

四、结语:九载深耕再出发,持续赋能汽车专业内涵升级

从2003年的“仿真破局”到如今的“体系化深耕”,景格科技用九年时间,证明了“从仿真-工具-平台-课程建设专业化是汽车专业内涵建设的核心”。不仅是企业的实践档案,更是中国汽车职业教育“从工具赋能到内涵升级”的发展缩影。

未来,随着智能网联、氢燃料电池等新技术的兴起,汽车专业课程建设的内涵还将不断丰富。景格科技将继续坚守2011年确立的“岗位导向、技术同步、育人为本”原则,进一步深化“数字孪生课程”“AI辅助教学”等创新实践,让汽车专业课程始终走在产业前沿、契合教育规律,为汽车行业培养更多“懂技术、有素养、能创新”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持续书写汽车专业内涵建设。

搜索新闻
按年份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