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务热线:400-9201-021
  • 股票代码: 430638
返回顶部
“四招”破解高职教学文化困境

  涵盖教学思想、理念、管理、方式、师生价值观和教育教学制度等因素的高职院校教学文化,是体现高职教育历史使命、彰显高职办学精神的文化,其良莠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并最终反映到组织效能、内涵发展和学校办学水平等重要问题上来。因此,在当前多数高职院校处在变革与转型之际的背景下,充分认识教学文化中的一些困境很有必要。

    困境一:教学管理的控制性倾向。
    一些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只强调制度的刚性、强制性和服从性,制度文本简单,管理过程粗放,往往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的考查不足、激励不够,学生渴求获得发展性评价的内心诉求难以得到满足。同时,对教师教学的管理大都是统一的规定与要求,基本上不考虑专业、课程、类型上的差异性,导致部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往往一味地参照教学评估要求进行,而不顾是否真正与教学内容相适切,使本应该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在所谓教学文件简单化的规制下,显得苍白、呆板和僵化,教学效果自然不如人意。
    困境二:教师发展生态的失衡。
    当前一些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生态失衡主要表现为内外两个方面:从内部因素考察,主要是教师自身能力素质结构上的缺陷,虽然他们大都具有较好的专业理论水平,但专业理论的职业实践经历普遍缺乏。从外部因素上考察,普遍表现为高职院校管理范式中的行政色彩浓厚,在资源分配、激励保障等制度规范方面缺乏科学缜密的设计,导致部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职业压力大,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指数低。
    困境三:学生课堂参与学习不足。
    当前部分高职学生课堂纪律比较松弛,“专业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等现象屡见不鲜;上课随意性强,把“课堂作为一个公共领域”的现代公民意识缺乏,对老师和课堂没有敬畏之心;同时,学习行为、学习方式、情感体验以及认知过程等方面均参与不足,没有表现出足够的热情和兴趣积极参与到各种教学活动当中,学习动力不足。
    要想挣脱高职教学文化所面临的上述困境,构建和谐、高效、合作的教学文化,笔者以为,需要从教学管理观念更新、教学情怀践行、教学能力锤炼、教学氛围营造等方面寻求破解之法与超越之道。
    第一,树立包容个性、正向激励的教学管理思想。
    办学以教师为本。首先,通过管理创新构建正向发展的教师成长体系,让教师积极的性格特质和个性特长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充分张扬,形成打上明显个人烙印的教学风格。其次,要营造有效激励的教学环境,让教学出色和认真负责的高水平教师受尊敬、有尊严,教学价值得到体现。再其次,要引导教师深化对高职教育规律的把握,在教学设计与实践中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要素,形成具有鲜明高职教育特色和价值追求的教学文化。
    第二,践行大爱育人、尊重差异的教学情怀。
    育人以学生为本。一是尊重差异,当前高职院校生源多样化、培养目标多元化,高职教学要着眼学生个体差异和发展需要,基于能力本位注重技能的培养,立足学生生源差异组织分类培养,针对学习特点开展分层教学,与此相对应,评价方式也应注重多样性、动态性和发展性,体现施教过程与教学结果的辩证统一。二是严而有度,专业技能课教师要摆脱狭隘的专业教育思想和单纯的课程教学意识,让学生既训练操作技能,又训练心智技能,既获得专业能力,还获得方法和社会能力,不仅注重经验层面的能力培养,还能将其上升到策略层面。
    第三,锤炼跨界融合、追求卓越的教学能力。
    高职教育本质就是职业性和教育性并存的跨界教育,所以,首先,要通过课程开设、社会实践等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文化要素和人文精神,促进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文化育人与专业教学活动的有机融合。其次,要大力加强教师的教学能力建设,不但要重视其知识水平和传授知识的能力,更要重视其组织学生学习和指导学生发展的能力。再其次,要加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体系建设,要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促进移动、泛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
    第四,营造崇尚实践、技能宝贵的教学氛围。
    实践是高职学生成长的重要基石。在人才培养目标导向上要突出学生实践精神的培育,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上要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加大学生实践的力度,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要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获得。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不断推进项目导向、基于工作过程、案例推演、角色扮演以及教学与实训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增强专业教学的职业性,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才能实现“有效性学习”和悦纳式教学发展,从而达到职业认同。
    总之,高职教育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观照的教育,有别于纯功利性的职业培训,是“育人”,而非“制器”,既要让学生通过职业技能的熟练掌握,获得一技之长,又要让学生通过职业素质的培育、职业精神的熏陶、职业操守的养成,获得有尊严的工作和生活,达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境界,这或许应该是教学文化最为深刻的价值指向和最为根本的生成之道。
    (作者单位: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搜索新闻
按年份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