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务热线:400-9201-021
  • 股票代码: 430638
返回顶部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

要实现深层次的产教融合,必须形成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和服务社会的一体化机制。因此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建立一支立足于产学研一体化的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确立全方位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定位。

一、由课程教学向教学、研发、服务三位一体转变

高职院校在国家建设示范校、优质校等政策项目的引导下,具有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能力的双师素质教师的数量日益增多。但是,这些教师承担的功能主要还是课程教学,多数教师还没有涉及与企业相关的技术研发和培训服务,这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要求“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要求不相适应。产教融合的前提是校企深度合作,基础是互利共赢,是专业、人才、科研与产业互动,校企合作育人、协同创新和联合服务。

互利共赢的机制是驱动校企合作的内在动力,才能使教育行为因更加契合企业组织目标而更有效率。因此,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应从功能扩展上着力,课程教学、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并举、并重。毫无疑问,产教融合的核心要务必定是教学。但同时,“教”是为“产”服务的,离开“教”,“产”就失去了基础。服务“产”是促进产教融合的粘合剂,而技术研发是服务于“产”的根本依托。当前,我国作为人口资源大国的优势在逐渐减弱,过去30年以人口红利为基础的高投资、高出口拉动型的发展模式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

企业靠成本优势堆积的增值方式已难以支撑经济的持续发展,必然要从现有的低技术、低附加值、低效率发展模式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效率发展模式升级,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产品品质提升。高职院校的研发能力是最能够吸引企业合作、推动产教融合的关键资源。而如何为企业和社会提供优质的服务,是产教融合赋予高职院校的又一重要功能,包括技术服务和培训服务。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只有实现了从单一的课程教学向教学、研发、服务三位一体转变,才能推动产教深度融合。

二、由个体的“双师型”向团队的“双师型”转变

“双师型”教师队伍功能的转变,要求其结构随之改变。《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一般来说,“双师型”可以分为个体的“双师型”和团队的“双师型”两类。前者大致有“双职称”说、“双证书”说、“双能力”说等,强调教师知技兼备,要求专业教师既能够理论教学,又能够实践教学,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于一体,成为双师素质教师;后者是基于知识共享的专业教师共同体,是根据课程与教学实施、专业建设与实践平台、科技研发与应用任务、技术推广与技能培训等多种功能有序组合的专业团队。从国家政策要求和高职院校的办学实践来看,多数情况下都强调教师个体的“双师”资格,即便是《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双师结构与双师素质兼顾的专业教学团队”,也是指专兼结合型的团队,而较少考察“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团队特征。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不再只是从事与人才培养有关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指导、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竞赛辅导与教学资源开发,还要承担更多与行业、产业、企业发展相关的研发与社会服务。“双师型”教师个体可能具备完成这些任务所应有的专业能力,但却不一定具备相应的实力,如充足的时间、精力、资源、信息以及专业化程度等,这些任务往往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当然,“双师型”团队的概念也不仅仅是专兼职教师简单的组合,一定要是在教学、研发和社会服务方面各有专长、优势互补,能够知识共享、利益共享的专业团队。片面强调教师个体的“双师型”会加剧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偏低、结构性矛盾、校企双向流动不畅”等问题。因此,在高职院校建设“双高”,全力推动产教融合的政策下,高职院校应从关注个体的“双师型”转向团队的“双师型”,即“双师型”教师团队。

(节选自《职业技术教育》2020年第3期)

搜索新闻
按年份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