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务热线:400-9201-021
  • 股票代码: 430638
返回顶部
类型教育视阀下职业教育全生命周期协同育人的逻辑解析与推进策略

2019年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职业教育正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首次在国家政策层面明确了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方向,中国职业教育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开启了新时代发展的新征程。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发展新格局,要求我们立足类型特色,进一步提升教育服务产业经济的能力与水平,丰富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注重能力导向的人才培养,形成职业教育育人体系、理论和范式;随着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中心上移,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标准也进一步提高。面对新发展、新格局,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在类型教育视阈下开展职业教育全生命周期协同育人,形成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范式,已经成为职教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

1、职业教育的育人目标解析和目标定位

1.1 目标解析

职业教育是创造价值的教育,是培养高素质、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培养的满足产业需求和应用需求,面向未来、面向前沿、面向产业、面向国际的人才,包括中等职业技术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技术技能人才、复合型职业技术技能人才等。职业教育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锚定产业前沿,解决企业急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能支撑。

1.2 职业教育育人目标定位

首先是“目标”,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紧紧抓住“类型教育”这个关键词。习近平总书记说,“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要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这就是对职业教育育人目标的定位,人才画像就是“厚德至诚、匠心至臻、自强致远、器成致胜”,通俗讲就是“两好两强”,素质好、技术好、实践能力强、适应能力强。

1.3 职业教育实然现状

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长期隶属于普通教育系列,沿用学科体系的育人模式,受国家高考制度的影响,我国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社会和家长认可度不高,地位尴尬的困惑。按中考和高考成绩两次分流,通常而言,学业成绩不好的学生进入中职和高职教育阶段的学习,现阶段大部分中高职衔接基本打通,即大多数中职学生可以进入高职阶段的学习。目前,高职学制三年,大多数学生获得大专毕业证后进入社会工作。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学历日益成为人才选拔、就业晋升的敲门砖,高薪酬、高职位往往与高学历成正比。在这样的选拔制度下,受学历限制,高职学生的阶层基本定位在蓝领产业技术工人,主要从事劳动密集程度较高的工种,报酬、就业保障、就业稳定性相对较低。因此,在类型教育视阈下开展职业教育全生命周期协同育人,形成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范式,可以有效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帮助技术技能人才重新进行社会定位,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认可度。

2、全生命周期协同育人学理逻辑解析

职业教育作为一个类别运行于教育体系之中,存在于社会框架之内,受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的相互影响并相互作用。探究职业教育体系和范式,需要从多学科的理论与视角,运用多学科的方法论,作为探究的学理基础和内在逻辑。

2.1 社会学逻辑——生命历程理论

生命历程理论最早由美国芝加哥社会学派提出,其代表人物是威廉·托马斯,代表作是《波兰农民在欧洲和美国》(与F.W.兹纳尼茨基合著)。其通过研究波兰移民从乡村迁移到美国都市芝加哥的生命过程,根据生命事件先后顺序,个体角色(或地位)在经历了时空、场域、生活方式等重大生活变迁后的社会阶层定位,进一步研究生命历程中,历史环境、社会结构、政策制度等因素对个体或特定群体的影响。

生命历程理论传统分析路线有两条,分别从社会文化视角和历史视角分析同龄群体的生命历程。一般认为,同龄群体受历史和时代影响比较大,经历的历史时间和重大事件等比较一致,并随着时间流转和空间变化形成各自生命时间序列和社会角色定位。社会文化视角根据年龄分层,提供可以参照的生命历程社会标准时间表,历史视角则将年龄作为群体生命历程的分层基础。从社会文化视角看,在不同年龄有不同的社会文化交流和社会参与,社会中的同龄群体因此有固定的社会标准时间表的指示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并依据社会标准时间表发展自己的生命历程。而从历史视角看,同龄年龄拥有相同的时间界定,达到某一年龄,就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生活机会、个体权利等。

2.1.1 技术技能人才的生命轨迹

生命历程理论支持生命是由出生、入学、成年、毕业、就业、婚恋、生育、退休等一系列时空转换事件构成。这些时空转换形成了个体或特定群体的生命轨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反映了个体或特定群体的生活经历与时代互动。可以根据影响程度不同,将个体或特定群体生命历程发生的变化选择中影响较大的重大变化选择视为生命历程的转折点或关键事件。

技术技能人才生命历程中的大事件主要包括:基础教育阶段、职业教育阶段和结束教育进入社会阶段。其中有部分学生职业教育阶段是高中之后进入高等职业教育学习的,有部分学生是初中毕业后即进入中等职业教育再到高等职业教育,职业学习的经历更长。无论哪种情况,职业教育阶段在技术技能人才生命历程中都构成关键事件或者说是拐点,对于其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生命历程中出现关键事件或拐点后,生命历程的走向将受到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外部因素两种因素的影响,通常而言,外部因素对群体的影响和意义更大,即社会与历史环境是否能提供更多制度保障,能否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能否提供更多的提升路径,帮助其拥有更强的职业适应能力,实现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2.1.2 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标准时间

在生命历程发展中,技术技能人才接受职业教育,就构成其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事件,相对应的职业教育阶段也就成为其生命轨迹中的关键时期,这一重要事件和关键时期也决定了他们的发展和社会地位等。完成职业教育后,技术技能人才社会角色就不再是学生,而成为城市工人等从业人员,其前期的生活环境、行为方式等得到固化,完成技术技能人才这一群体的社会标准时间表。不同群体的社会标准时间表都各自相对稳定,从出生、到入学、到成年、到毕业、到就业、到婚恋、到生育、再到退休等的时间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年龄或范围,社会标准时间表具有明显的时间节点和时间约束性,这诸多限制在该群体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方面也会有一定程度的体现。

2.1.3 技术技能人才的就业特点与阶层定位

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时间表在结束职业教育之后,如果需要进一步升学,缺乏明确的升学指引,没有在职业教育类别下的本科甚至更高层级的学习机会,致使想要继续升学的人,只能通过自考、成人教育等方式完成本科学习,实现学历提升,但此比例并不高,他们中的绝大多数由于缺少继续升学深造的机会,只能遵从城市工人的社会标准时间表,职业教育结束成为其生命历程的一个转折点,城市工人的身份也决定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

随着产业升级和技术迭代,职业胜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这种情况下,高职位、高薪酬往往与高学历成正比,人才选拔、就业晋升往往也设置学历等门槛,而这种情况导致结束于高职专科学习、学历不占优势的技术技能人才在竞争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面对困境,他们有改变现状的意愿,有进一步提升学历的期待,但是由于缺少继续提升知识、技术、技能的通道,失去了可参照的社会标准时间表,他们无法实现升学期待,不得不定位在城市工人,无论在社会地位、职业认可,还是在薪酬待遇等方面都存在无法解决的难题[3]。

2.2 教育学逻辑——类型教育

从生命历程追求看,技术技能人才和其他社会群体一样,都期待社会的价值认同,而这种社会价值认同要通过社会地位、价值获得等来体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这个重要论断有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同,未来将深刻影响技术技能人才的生命历程,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同也必将随之提升。

立足“类型教育”,高质量发展我国职业教育,既是一项复杂而重大的系统工程,也是提高我国职业教育地位和质量的关键。在此过程中,可以通过树立发展示范标杆,发挥先进辐射带动作用,形成职业教育良性互动发展格局。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指出,榜样示范“是最简单、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榜样教育强烈的直观性和感染性符合人们的模仿特点和认识规律,有利于进行良好的引导和熏陶。榜样示范法为受教育者提供了鲜活具体的学习对象,榜样示范为社会成员提供学习效仿的模板,促使民众以榜样为标准,不断反思、调整、矫正、优化自身发展,缩小与榜样的差距。榜样示范的目的是通过示范推动主流教育的普及和建设,升华整体教育品质,促进整个教育成为一个和谐稳定的有机整体。榜样示范被视为教育实践中的有效方法之一。榜样示范能为被示范者提供教材式的学习范例,榜样教育理论从榜样示范的价值与功能方面为深圳高职教育先行示范提供了理论基础。有助于引导深圳高职教育往榜样示范的方向和目标发展,增强深圳高职教育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推动深圳高职教育高端发展。

2.3 政策逻辑——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教育政策,不同的区域也需要不同的教育政策。实践表明,教育发展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策设计紧密相关。合理的政策能够推动事情的正向发展。为了推进教育发展,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政策。为了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我国相继推出《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系列重要文件,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更是从法律层面夯实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法治基础,进一步推进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深圳职业教育高端发展争创世界一流的实施意见》提出,率先形成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格局,勇当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职业教育的开路先锋。深圳高职教育取得如此发展成效并非出于偶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政策的强力支持。深圳高职教育先行示范的相关政策,其形成过程具有鲜明的目标导向,是基于时代而发,立足深圳实情而定,充分体现了教育政策制定的目标导向、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特点,有效地推进了深圳高职教育高端发展。

3、职业教育全生命周期协同育人推进策略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深信)在职业教育高端发展背景下,立足类型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全生命周期协同育人,提出构建“深信一流育人新架构”,具体的模式是“深信全生命周期协同育人模式”,基于生命历程理论,在学生18岁上大学的社会标准时间,接受“职业教育”这一关键事件,探讨对其人生的重大影响。关注“职业教育”的育人质量、育人举措、育人成效;关注育人的学科交叉、知识跨界、过程协同、领域融合、能力创新;基于学生岗位胜任力的培养,助力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强调“职业教育”这一关键事件、这一关键阶段对学生后续生命历程的正向影响。用大教务统筹、大学工协同、素质赋能筑基的三大主线阐释整个框架与各育人单位的逻辑关系,在一流育人新架构下,二级学院、职能部门在各自的节点上,形成协同育人的绩点和支撑。

3.1 技术技能培养

第一条主线是大教务统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科学规划布局专业、建设高水平专业群、逐步完善“1234+X”人才培养模式等举措,培养高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要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立足“八性”(弹性、韧性、共性、多样性、多维性、融合性、协同性和独特性)、“六味”(思政味、职业味、产业味、信息味、工程味、国际味)原则,进一步突出类型教育特色,擦亮学校信息底色,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3.1.1 优化建设特色高水平专业(群)

面向深圳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等支柱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对接信息技术产业集群,把握前沿方向,聚焦重点领域,做好前瞻性专业布局,携手腾讯、华为等头部企业,组建建设以软件技术、移动通信技术2个“双高计划”重点建设专业群为龙头的11个专业群。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引企入校、引校进企、校企共建,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引入人才培养过程,打造信息特色鲜明的行业新标准、新形态教材、高水平课程、场景化实训基地等优质教学资源。持续优化建设高水平专业群,开展专业群数字化改造工程,对信息类专业突出AI+特色,对非信息类专业实施AI+改造,体现深信专业群建设“专”“精”“特”“新”“高”五大特色。

3.1.2 构建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

立足类型教育,服务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持续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校企共建特色产业学院,校校合作开展协同育人工作,构建从产业学院到高等工程师学院的人才培养体系,做好从“岗位技术工匠”到“岗位技术专家”到“岗位技术与知识专家”的中高本硕全链条人才培养。持续完善深信特色“1234+X”人才培养模式,校级层面实施“一中心、二服务、三全程、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群层面突出各自“X”特色,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服务产业经济发展、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将价值塑造、创新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产教科创融合、岗课赛证融合、价值塑造与核心能力融合、技术技能与文化素养融合。

3.1.3 持续开展分层分类人才培养

面向未来、面向前沿、面向产业、面向国际,不断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结合区域发展需求、产业发展需求和岗位能力需求,针对多元化需要和生源参差不齐现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分学段教学,突出分层分类特色,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方案。开设“腾飞班”“鲲鹏班”等特色班,开展以头部企业顶级证书和产业前沿技术为抓手、对标高层次创新型应用工程师的深信卓越人才培养,校企深度合作重构课程体系,实行校企双导师协同育人,配置优质教学资源,推行项目化、模块化教学改革,制定准入和退出规则,推进学生评价改革,实现精准有效教学。软件学院与腾讯产业互联网学堂合作的形成高技能人才培养生态闭环的腾飞班模式,入选了教育部“提质培优增值赋能”典型案例,有效发挥了深信分层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引领示范作用。

3.2 综合素养提升

第二条主线是大学工协同开展综合素养工程改革。围绕立德树人,发挥学生处、团委双引擎功能,协同各职能部门、各二级学院,搭建学工育人平台,统筹协调综合素质提升工作。坚持以生为本,发挥“三全育人”一体化工作机制,发挥“十大”育人体系相关工作的育人功能,推进“理想信念”铸魂工程,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推进“人文底蕴”厚实工程,打好人生发展根基;推进“责任担当”强化工程,培养现代公民意识;推进“主动学习”教育工程,助力成就出彩人生;推进“体商健康”优化工程,筑牢身心安全底线;推行“实践创新”推进工程,提升职业核心竞争力;推进“工匠精神”培育工程,坚定学生职业理想。通过综合素养提升系列工程的有效开展,促进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人文情怀,涵养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强化心理调适能力、国际社会适应能力,丰富深信全生命周期育人模式的内涵,实现“深信六课堂”(第一课堂教学课堂,第二课堂素质课堂,第三课堂书院、社区课堂,第四课堂实践课堂,第五课堂网络课堂,第六课堂国际课堂)有效衔接,大力推进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的力度广度深度。

3.3 素质赋能强基补短

第三条主线是素质赋能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对于技术技能人才而言,职业教育不仅仅是技术技能培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职业胜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学校重视素质教育,通过有效开展素质赋能,强基础补短板,使技术技能人才对所学知识、技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巩固专业知识、娴熟专业技能,进一步提高心理素质、人文素养等,从而具备支持未来发展的职业胜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高质量开展素质赋能工作,创新性地构建了包含“素质赋能基础课程”和“素质赋能拓展课程”两大系列的“厚通识、提素质、活模块、强赋能”的素质赋能课程体系,紧密协同校内外优秀资源进行教学联动,满足了专业和学生对素质赋能课程的个性化定制需求,实现全面素质赋能最佳效果。高质量建设素质赋能课程,在课程设计和授课方式上进行赋能改革,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结合素质赋能课程特色,制定素质赋能课程评价标准,多元化开展素质赋能课程评价,分层分类建设素质赋能课程,精准化进行素质赋能课程教学推送,实现“模块化解构、积木化推送、精准化赋能”。引入虚拟教研室建设理念,通过校企共建、校校共建,打造高水平素质赋能教师团队,以“三教改革”为发力点,以跨界思维为创新点,实施“矩阵协同、双岗设置、梯队培养”,全力促进素质赋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和赋能创新改革,高标准开展素质赋能教学、教研、科研工作。重视素质赋能教学资源建设,建设“从教学标准—到资源素材—到立体教材—到精品课程”的赋能课程资源全体系建设流程,着力建设一流素质赋能实践基地,孵化学生精品社团,为全校师生提供丰富的素质赋能教学资源和沉浸式的素质赋能培养环境。

来源: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1(01),8-13

作者简介:周彦兵(1971-),女(白),云南人,博士,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主要研究方向:教育领导与管理、职业教育。高军,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广东省2022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综合改革专项)(项目编号:2022JKZG030)。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搜索新闻
按年份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