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务热线:400-9201-021
  • 股票代码: 430638
返回顶部
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后时代”建设的改革路径

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的“后时代”建设应注重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遵循职业教育现代化、创新化发展道路的源头指向,立足于长期发展的目标导向。这就要求各院校、机构及部门将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的“后时代”建设摆在与成果奖的培育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一、主旨定位:明确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目的指向

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要“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突出职业教育在推进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同时,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设置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可应用的理论与实践范式,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真正服务于社会进步、学生发展的职业教育时代性飞跃。可以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基本生成思路在于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总结、凝练规律性的经验或理论,其基本生成路径在于教育教学改革进程,其目的的逻辑归属在于育人。一方面,参与主体要明确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指向。要以深化教育改革为根本切入点,顺承自身教学成果的优势特点,梳理教学成果培育阶段发展脉络,廓清现有教育教学问题,探索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方向,让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助力器,为其“后时代”建设注入发展动力与创新活力。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后时代”建设应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生成逻辑,秉承“育人”的根本建设理念。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长期效益的发挥,要求各参与主体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围绕学生主体形成常态化的、螺旋上升式的育人生态,组织各参与主体的教育资源开展长久育人工程。总之,应明确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后时代”建设价值的逻辑出发点,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纵深发展。

二、跨界发力:构建“后时代”建设高效运行模式

资源是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后时代”建设主体间合作的纽带。如何处理好各主体可供给资源和资源需求的平衡关系,是建立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后时代”合作模式的关键所在。

首先,形成职能主体间资源互通合作新模式。一方面,各职能主体应细化合作协议。建议各项国家级教学成果的完成单位共同设置科学合作条例,明确规定合作各方的职责与任务,定期围绕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召开成果应用报告会,由各参与主体进行成果应用情况的具体工作汇报,为项目成员提供交流与沟通的平台,可有效避免因信息供给的无序性和不及时性而造成的资源混乱问题;另一方面,应围绕教学成果形成“后时代”建设资源开放管理平台,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项目成果及其应用效果在平台上及时更新,保证数据及信息的开放性、真实性与及时性,供各参与主体随时利用与监督,并定期召开成果推介大会,形成全场域共享、全社会监督的良好建设局面。

其次,各主体内部需构建成果“后时代”建设质量监测机制。一方面,职业院校作为成果培育主体应立足于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指向,主动肩负起“后时代”建设的重任,围绕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组成教学质量监测小组,积极寻求教学思路与教学质量的内部提升。另一方面,企业应从资源补充、信息互通、岗位供给、平台搭建等方面参与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的“后时代”建设,为教学成果的持续输出提供切实保障。另外,研究型单位应进一步加深对教学理论的研究,并注意及时与一线教师进行交流与沟通,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转化、相互促进,为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后时代”建设提供不竭动力。

最后,打造“后时代”建设高质量团队。第一,明确团队内部职能分工,制订系统化的“后时代”建设规划。建立“前期推广—中期检验—后续常态化”的团队工作实施计划,针对合作推广方案、具体项目、课程安排、教学进度等内部建设方案形成指导性整体规划。将国家级教学成果的建设思路、理念及要求充分融入教学,使其常态化、规范化,并对应团队内教师培训和考核评估等做出具体安排。第二,加强职业院校、研究型单位及行业企业的协同合作。构建行业专家和院内专业带头人共同引导、“双师”结构优良、专兼结合的教学改革团队,充分展现人员的多样性与能力的多元化,优化团队结构,摒弃传统的线性思维,实现教育资源的互补、交换与融合。第三,注意充分发挥成果主持人的组织带头作用。应赋予行业企业专家及骨干教师较大职权,进行机制内有效资源整合,并做出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建设的战略整体布局。由专业带头人定期主持召开围绕获奖成果展开的教研教学会议,报告验收阶段性成果。实施“传带帮”计划,以老带新,形成“领头雁”效应,扩大国家级教学成果建设的影响力。

三、机制完善:形成成果“后时代”建设监督保障环境

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的“后时代”建设生态是一个各主体相互嵌套的结构,外部制度及监督措施对各主体的存在方式与发展方向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各职能部门应重视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后时代”建设制度规范与监督保障机制的构建,形成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良性环境。

首先,政府及管理部门应为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后时代”建设提供宏观政策上的规范。科学化教育政策的制定对于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具有性质上的决定性和方向上的指导性,从政策设计层面加强对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后时代”建设的指引至关重要。一方面,顶层设计应突出“后时代”建设的目的导向,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实况和职业教育发展脉络,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政策理念。同时,各地区政府及教育部门应根据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后时代”建设的具体配套措施与专项政策,厘清参与建设的院校、企业、研究机构的权责分配问题,明确政策归口,确保其连贯性及有效性。另一方面,应从各个层面完善奖励机制,并制定成果“后时代”建设奖励条例,激发组织单位的“后时代”建设积极性。

其次,完善“后时代”建设监督激励机制。一方面,评审机制应搭配长效化验收策略。设立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监督委员会,采用材料审查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对获奖成果的在校应用情况及主体合作情况进行考察,根据持续时长与建设效果给予相应的奖励措施,对建设积极性不高且效果不佳的获奖成果单位做出情况通报并予以警示。另一方面,组织内部要基于个体对教学成果“后时代”建设的具体贡献给予一定程度的绩效奖励,尤其是针对教师团队中的一线青年教师,应采用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其教学与创造活力。

来源:节选自《职业技术教育》2023年第15期。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搜索新闻
按年份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