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务热线:400-9201-021
  • 股票代码: 430638
返回顶部
内涵建设视角下1+X证书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提升策略

一、1+X证书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1+X证书制度的实施过程中,随着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培训评价组织的数量不断扩张,逐渐出现了证书社会认可度不高、行业企业缺乏参与的积极性、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衔接不紧密等问题。这些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证书数量扩张的过程中,忽略了证书的内涵建设。也许正是由于1+X证书制度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各院校对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申报更趋于谨慎。

1.社会认可度不高

教育改革的成功与否需要社会的认可。社会认可是教育改革得以实行的基础,也是评价教育改革目标达成度的重要指标。如果缺乏社会的认可,教育改革就缺乏持续作用的基础。1+X证书制度作为一项教育改革举措,其成功并不能仅依赖于教育系统内部的承认,也需要整个社会系统的认可。通过对毕业生和企业的调查发现,考取1+X证书对于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和薪资待遇没有产生显著影响,反映出目前1+X证书的社会认可度并不高。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是没有厘清1+X证书制度中各利益相关者的核心诉求。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不同于行业准入类资格证书,必须要凭借本身所附加的价值来获得社会的认可。

1+X证书制度作为产教融合的重要抓手,证书首先必须得到企业的认可,这是1+X证书制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只有在证书确实能够反映持有者的职业能力并且带来高回报率,才能获得企业、学生及家长的认可。对于学校来说,提升职业院校对于1+X证书制度的认可度,必须考虑职业院校的实际诉求,也即1+X证书制度对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2.行业企业缺乏积极性

行业协会的缺失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进一步推进的阻碍之一。在缺乏强有力的行业协会的前提下,龙头企业和头部企业在整个行业中发挥着标杆的作用。如何调动标杆企业参与标准的制定,是证书获得行业广泛认可、提升企业参与1+X证书制度的积极性的关键所在。如果证书的标准制定和考核只是个别公司的行为,很难带动整个行业参与的热情。

从企业内部来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并没有得到一线企业员工的认可,目前证书的考取人群仍然以在校生为主,原因之一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尚未与职称评定挂钩,员工们并没有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现实需求。以往在取得人社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之后,企业员工就会得到职称晋升和薪资上涨的回报;而现在的1+X证书制度框架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并不能反映员工们的岗位能力,无法带来实际的回报,自然无法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3.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衔接不紧密

1+X证书制度的有效落实,必须根植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1+X证书制度作为国家层面推进的一项职业教育改革举措,不能只是停留在简单的“考证”层面。如何借助1+X证书制度,带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将证书的开发和推广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过程紧密结合,才是推行该项制度的价值所在。

然而,目前职业院校只是扮演了培训者和考核组织者的角色,教师对于学生的指导只是帮助学生考取证书,没有将1+X证书制度的具体要求切实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没有体现在课堂教学和课程考核中,证书的考核与日常的教学仍然是割裂的,1+X证书制度独立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之外。

二、1+X证书制度内涵建设的提升策略

加强1+X证书制度的内涵建设,从提升证书本身的含金量和社会认可度来看,要确保1+X证书制度各实施环节的有效落实和严格监管,将1+X证书制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从而推动1+X证书制度的良性发展。从证书开发的角度来看,要厘清证书的开发主体、考核标准,形成以行业企业为主导、动态更新的证书开发和考核体系。1+X证书制度最终的落脚点在于高素质人才培养。如何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融入1+X证书,是1+X证书制度取得长久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1.完善1+X证书开发和标准制定

(1)建立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考核体系

1+X证书制度设立的目的之一,是筛选出适应行业企业实际需要的人才。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衡量的是劳动者在某一职业领域的工作能力,因此考核的标准体系应该根据实际岗位的工作内容制定考核内容。在考核过程中,应从实际岗位需要出发,基于典型的工作任务,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开展职业技能的考核。在《试点方案》中也提到“考核方式要灵活多样,强化对完成典型工作任务能力的考核”。只是基于纸笔测验的传统考核方式并不能真正反映考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反而与证书制度设计的初衷背道而驰。

(2)建设以行业企业为主导的开发主体

在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制定的过程中,行业企业应该成为标准制定的主体,由培训评价组织沟通协调标杆企业参与标准的制定,并搭建起院校和企业沟通的桥梁。只有当行业企业成为证书标准的制定者,证书才能更符合行业企业的需要,真正得到行业企业的广泛认可,提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招聘及职位晋升中的价值和作用,增强证书对劳动者的吸引力。以澳大利亚培训包开发为例,澳大利亚行业与技术委员会(AISC)作为国家委任的培训包开发和认证的主要管理部门,并不参与到培训包的具体开发过程,只是负责统筹和认证,先由行业认证培训包的主要内容,然后提交到政府部门审核。培训包的开发流程,体现了基于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行业全程参与、由行业专家制定、经专业人士认证的特点。

(3)注重证书种类和标准的动态更新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的开发,除了需要考虑行业企业的现实需要,还要体现对于行业发展动态的预判。因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的开发和完善是一个动态更新的过程,时效性强。具有前瞻性的证书标准可以引导证书持有者更好地应对快速变化的行业需求,紧跟行业发展方向。培训评价组织在关注证书数量增长的同时,着重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证书,带动证书社会认可度的提升。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新种类的开发,可以从新兴行业着手。学历教育人才培养的周期较长,在新兴行业出现时,职业院校难以及时开设相关专业并出台相关专业教学标准。行业企业对于行业的新动态更敏感,岗位设置更灵活,可以率先由行业企业制定等级标准,发挥证书培训周期短的优势,推出适应新业态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2.规范1+X证书的监督管理

(1)加强培训评价组织的审核监督

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培训评价组织的审核和监督,制定准入标准,进行资质审查,定期开展抽查与考核,并及时将检查结果向社会公开。证书的监管部门应建立培训评价组织的退出机制,确保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质量达标、职业技能等级考核规范,维护证书的含金量和权威性。为加强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遴选和监督管理工作,2020年,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审核通过了《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遴选与监督管理办法(试行)》。2023年1月,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颁布了《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退出目录实施细则》,明确了培训评价组织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退出机制,及时清退不达标的培训评价组织和不符合行业发展需要的证书。

(2)制定统一合理的考核费用标准

针对1+X证书培训考核费用不明晰、收费项目不明确的现状,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2020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在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有关经费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根据通知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结合当地实际,制定考核费用标准。北京市按照“控制总额、统一共性、开放个性、三方协商”的原则,开展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费用的标准核定。通过成本测算、制定证书费用标准核定方案、与培训评价组织协商等核定流程,北京市教委最终确定了首批16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费用标准,2022年,又陆续组织了110个证书费用标准核定与发布。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制定考核费用标准,明确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坚持公益性和成本补偿原则,杜绝培训评价组织利用1+X证书培训和考核牟取暴利。

(3)搭建公开、便捷的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

《试点方案》中提出建立“集政策发布、过程监管、证书查询、监督评价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化管理与服务平台,实现对职业技能等级考核全过程的统一管理,并及时公开证书考核、认证与证书发放等信息。该平台也可以作为意见征集、信息发布的窗口,在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制定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开发的过程中面向行业企业、学校、学生等利益相关者开放,广泛征询意见。利用该平台提供证书查询、意见反馈等功能,保证信息的公开透明,方便培训机构、学校、用人单位、社会公众实时查询相关政策及证书目录。

2020年,教育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管理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实现了政策发布、过程监管、证书查询、监督评价等功能的整合。未来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可以进一步拓展功能,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学习者提供个性化服务。

3.建立服务于高质量人才培养的证书制度

(1)有效落实“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

针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无法与专业教学标准、课程内容相融合的问题,北京市以职业院校的17个专业为抓手,遴选出14所职业院校的幼儿照护、汽车运用与维修、智能财税、建筑信息模型BIM、老年照护5个X证书相关专业作为1+X书证融通试点专业。试点院校参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进行全面修订,探索“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该模式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行业企业岗位实际需求对接,实现工作任务和课程模块的对接,在课程内容中融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内容,将单一维度的课堂拓展为多维的能力训练场景,通过技能大赛磨砺学生的技能,以1+X证书制度带动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丰富、拓展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突破,是1+X证书制度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深度结合的产物。该模式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为纽带,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引入行业企业的岗位标准,融入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评价标准,以模块化教学改革为依托,促进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创新。通过每一次证书标准的更新,带动课程模块和教学内容的调整,提升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内容更新速率,避免人才培养与实际生产环境的脱节,实现为行业培养人才,培养行业所需的人才。

促进“岗课赛证”深度融合,职业院校将1+X证书制度作为促进三教改革的有力抓手,以证书考核评价模式改革带动教法和教育评价的改革,促进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的落实,使教师的教学更贴近企业的岗位实践,破解课堂教学内容落后于生产一线实际需求的“痛点”。将证书标准融入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将新技术、新流程、新工艺融入课程,跨越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中间地带[7],使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更契合企业的需求。

(2)探索建立学分管理制度与学分银行

建立统一的学分管理系统,实现学习成果的转换。培训者在接受继续教育时,通过学分的转化和认证,已掌握的技能不需要重复学习,节约培训者的时间成本。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也为企业招聘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节约了企业的培训成本。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不仅是企业用人的“试金石”,也可以作为继续求学的“敲门砖”。通过职业技能等级的认证,以颁发证书的形式认定学习者的职业能力和技能水平,将所获证书转化为相应的学分,为继续教育扫清障碍。

2020年1月,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开通。1+X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的数据与学分银行个人账户对接,实现学习成果的认证与转换。截至2023年3月,共四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通过学分银行进行了认定。借助学分银行的平台,培训者可以根据已获得的证书,在职业生涯的任何阶段继续接受教育和培训,打通社会培训和学历教育的壁垒,拓宽人才成长渠道,促进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3)尝试构建职普互通的国家资历框架

通过1+X证书制度的实施,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互通,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国家资历框架提供了基础。构建统一完善的国家资历框架,方便劳动力在不同地区间、在不同的教育类型之间、在不同行业之间的流动,有利于促进就业,提升劳动者素质。学分银行的进一步推广也需要以全国统一的国家资历框架为支撑。

国家资历框架将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证书融合为统一的体系,赋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应的学分,实现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分的对应。当学习者进入不同类别的学校接受教育时,学分可以累计。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都是学习成果的认证,通过证书的授予和学分的转换,实现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互通衔接,打通职普教育的立交桥,构建终身学习的职业教育体系。(节选自《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年第4期)

来源:高职观察。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搜索新闻
按年份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