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务热线:400-9201-021
  • 股票代码: 430638
返回顶部
知识溢出视角下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的路径优化

知识溢出是指知识从溢出源扩散后被他人低成本或零成本获取,知识接受方在知识获取和创新的基础上,再溢出的动态循环过程。实现知识的有效溢出,不仅需要参与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更需要有效的溢出环境与渠道,如参与主体间信任关系、知识距离和知识关联性等,最终决定知识的溢出规模、溢出形式和溢出效应。基于知识溢出相关理论,专业群知识溢出可分为专业群外部溢出与内部溢出。专业群外部溢出关注的重点是专业群从外部环境中获取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知识与技术,以及政府、产业、科研院所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能力如何被用于增强专业群的竞争力。而专业群内部溢出是指专业群或群内专业将其所获得或拥有的知识有效传播至专业群内部其他专业,使其能够实现共享和知识再造。因此,对专业群外部知识获取和专业群内部知识吸收进行整合研究,构建专业群知识传导机制,实现专业群知识的获取、整合、共享、创新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

在知识与技能复合化的态势下,要求专业与专业间进行交叉渗透和共通融合。对于专业群来说,知识积累源于自身的知识创造、对接产业群的知识输入和群内其他专业的知识扩散三个方面。因此,本研究以知识溢出为视角,分别从知识源、知识溢出环境、知识接受方三个维度,探讨知识溢出视角下职业院校专业群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以进一步提高专业群知识溢出效应。

一、知识源层面:提高自身知识存量,促进群内知识扩散

专业群需要优化自身的知识资源,重视内外部知识的吸收、消化和再创造,积极地将新知识、新技能融入自身的知识体系中,增强内生增长能力,摆脱以往过于依赖物质资源投入和政策支持的外部驱动型战略。专业群的知识积累源于两个途径:从外部来看,对应区域产业集群知识溢出;从内部来看,专业群自身的知识、技术的重构和创新。

一是聚焦产教融合,提高自身知识存量。专业群外部知识溢出源主要包括各级政府、行业企业、同区域各级科研院校等外部主体。首先,剖析国家和地方的产业政策,及时掌握与专业群相关的产业政策,作为指引专业群发展的方向。政策是最大的资源,科学理解和执行政策是专业群最大的能力。了解政府政策导向和区域产业群需求侧诉求,从供给侧动态调整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能力,获取专业群建设所需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等存量与增量。其次,树立紧密对接产业集群建设的理念,以应对快速变化的新技术、新产业。优化配置专业群内各专业的校企合作资源,教师协同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研发活动,促进产业链与教育链的双向衔接,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最后,加强与区域各类科研机构的合作,特别是与区域研究型大学的合作,获取研究型大学的前沿理论,共同开展技术应用性研究,服务区域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整体能力。

二是打造内部知识共享共同体,提升内部知识溢出效应。对照专业群建设的初衷,构建专业群知识共享共同体,确立共同目标、认同感与归属感三个基本要素。专业群内部专业之间不仅存在技术和知识的融通,而且还有深化合作和共同发展的愿景。因此,在相互尊重和互惠互利基础上,建立教学和科研共同体,以实现知识共享为目的,培养专业间共享与协作意识,最终确立专业群的共同目标。同时,积极营造有助于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氛围,提升专业群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一方面,从专业群管理角度来看,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建立共生共赢、良性互动的柔性管理制度。例如,通过组织开设公开课、科研项目研讨、教研主题互动会等集体活动,以及共同参与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学生技能大赛,构建知识共享的共同体,增进专业间知识技术共享的互动性和自愿性,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激发不同专业间隐性知识的传导。另一方面,从教师个体的角度来看,教师间树立真诚沟通与知识共享的意识,以项目制形式组建柔性科研团队,进行应用性技术的研发,解决中小型企业的实际困难,在潜移默化中促进知识交换和吸收,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提升专业群建设水平。

三是加强高层次人才内培与外引,提高内部溢出的层次。加强高层次人才内培与外引力度,实现知识、技能、人才等创新要素集聚。专业群内高层次人才的规模性集聚,能极大提高专业群知识整合和创新能力,加快提升专业群知识存量。因此,专业群需进一步提升高层次人才待遇,特别是完善高学历、高技能、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一方面,可以提高专业群内现有教师的创新动力和激情,保障专业群内生增长的动力;另一方面,可以提升专业群对外部高学历、高技能人才的吸引力,优化专业群人才结构。

二、知识溢出环境层面:拓展溢出渠道,促进知识扩散

在专业群知识溢出的过程中,知识距离、相互信任度和知识相关性等要素决定知识扩散的畅通程度。因此,基于知识溢出环境层面,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以畅通知识溢出方与接受方之间的传导路径,最大限度发挥专业群知识溢出的效应。

一是营造良好的协同环境,增强专业之间的互动。沟通和信任是知识溢出的前提,良好的协同环境可以激发专业群内专业之间的信任感,扩大知识溢出效应。一方面,有效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产教融合的技术技能共享平台,增进与产业群、政府、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协作;另一方面,建立专业群内专业知识共享机制。专业群借助信息化技术,创建知识共享和自由协作的平台,通过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形式进行知识的共享,提升专业间的信任度和共享度,在此基础上实现协同共生。

二是加大专业群支持力度,营造专业群可持续发展环境。第一,学校应进一步保障专业群内知识溢出方的权益,确保其知识溢出得到正向反馈,激发知识溢出方知识共享的主动性。第二,学校应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避免专业群内产生恶性竞争、优势专业蚕食弱势专业等极化效应的出现。第三,提升在教学团队建设、科研团队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消除专业间割裂现象,优化专业群发展环境,为专业群建设要素集聚提供共生平台,提高集群专业持续创新能力。

三是构建正式的、动态的知识溢出的合作创新机制。通过专业群相关各方的有意识的知识溢出,构成一个动态的集体学习过程,促进专业群内外知识交流和共享,促进各专业间知识的互补和共享,在扩散和共享过程中提高专业群知识存量。一方面,构建知识溢出渠道,建立内部共享机制。构建教师知识共享的有效渠道,通过知识溢出,充分发挥专业群内丰富的知识存量,实现对隐性知识的有效管理,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管理和共享机制,使尽可能多的教师能够共享资源和知识,从而激发教师群体的创造智慧,实现教师隐性知识的有效传播和积累,提升教师育人和社会服务能力[5]。另一方面,吸引包括产业、政府、产业协会、高水平研究机构等多方主体,通过常态化议事机制影响和指引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为高水平专业群适应产业布局、适应技术变革奠定基础。

三、知识接受方层面:增强内外部学习动力,提高知识获取能力

在专业群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的获取能力将成为衡量专业群建设能力高低的核心因素。对于知识接受方来讲,知识消化与吸收也是专业群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专业群及其内部专业应主动寻找薄弱的、互补的知识进行优化,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溢出。

一是提升知识接受方的主观能动性,加强知识吸收和转化能力。知识接受方应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增强自身的知识存量,缩小与知识溢出方的知识距离,实现外来知识与内生知识的获取及创新,将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具体而言,进行知识识别与过滤,集中有限的时间和资源,致力于知识的积累与筛选,有效避免产生被冗余知识误导的风险,为知识吸收和融合打下基础。此外,聚焦知识获取和应用,对获取的知识进行价值应用,将知识积累转化为专业群核心竞争力。

二是融入产学研合作平台,拓展社会网络。在产学研合作平台中,知识、技术和信息的流动是促进新知识、新技术互相扩散的重要路径,也是知识溢出的关键源泉。基于稳定的合作和交流平台,通过正式和非正式活动进行知识交流和技术交易,实现知识溢出和技术扩散。从专业的角度来看,专业可以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或者通过非正式交流或各种学术研讨会交换异质性知识,获取合作企业、科研院所的知识溢出以及社会网络资源,解决独自研发能力和资源欠缺的问题。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复合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有赖于专业群或教师复合型知识的积累和传导。教师的自身能力成长是一个知识驱动的过程,依赖于内部竞争的激励和外部知识的吸收。企业的研发部门、国内“双一流”高校和研究所被看作知识创造和溢出的重要来源,教师通过下企业实践锻炼、访问工程师项目和政府挂职等方式获取专业群外部知识,提升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节选自《职业教育(下旬刊)》2023年第8期)

来源:高职观察。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搜索新闻
按年份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