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务热线:400-9201-021
  • 股票代码: 430638
返回顶部
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逻辑与实施路径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思政则是把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贯穿人才培养体系最基础的手段。职业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必须把握前提、指向、内容、保障的建设逻辑,推动育人成效的进一步提升。

一、以思政课作为课程思政的前提和牵引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首先必须厘清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二者都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形式,但又有明显区别。思政课程是课程体系,而课程思政是教学体系。课程思政是大思政的具体体现,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思政课程为课程思政提供内容引领、方向指引,而课程思政则为思政课程提供载体、情境、案例的支撑。在职业院校专业课程中加入思政元素,让学生在最熟悉的专业与实践领域接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熏陶,可以促进思政教育价值无形中的提升。基于二者的关系辨析,推进课程思政必须协调与思政课程的关系,以思政课程作为前提和引领。

一是充分发挥思政课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思政课是在人才培养中进行政治引导、价值塑造、传递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专业和课程,在立德树人培养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必须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引领作用,系统研究梳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成果和内容,并将其整理作为课程思政的核心引领,有机融入专业课程,重在学生理想信念、意识形态、家国情怀的塑造,以及良好品德修为和勇于奉献、敢于担当精神的培育,着力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是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协同育人机制。专业教学思政元素与资源开发应用不足,一个重要原因是专业课与思政课缺乏统一的课程体系建构保障,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更加偏重于本专业课程挖掘与体系构建,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脱离。为解决这一问题,职业院校要建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统一协调机制,由学校层面统一领导、教务部门牵头抓总,以二级学院(系)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研室为核心,建立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联动机制。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政课教研室要派思政课教师深入专业群,与专业课教师共同研究、挖掘专业课程的育人因素、具体的思政教育“点”,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能力素质要求,建立专业思政元素库,构建特色鲜明的专业核心价值体系,形成思政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育的体系化、规范化的系统设计。同时,建立健全课程思政考核评价制度,把课程思政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结合起来,建立课程思政评估标准,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质效纳入基层年度考核,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是强化专业课教师思政教育能力。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政教研室牵头定期组织开展专业课教师思政能力培养轮训,或开展深入交流,进一步提升专业教师思政素养和教育意识与能力,共同探索专业课与思政课的协同点,创新课程思政方式方法,推动专业课与思政课的协同育人发展。

二、以推进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作为课程思政的核心指向

职业教育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职业院校在课程思政中必须以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作为核心指向并表现为一种无可替代性。这是由职业教育专业的实践特性所决定的。

首先,专业与职业生涯发展的紧密结合性,使课程思政作用无可替代。课程思政是从专业、课程中挖掘独特的思政元素并有机融入课堂教学。这有别于思政课的理念传导,而与学生未来的生涯发展紧密相关,是有效传导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现实路径。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思政元素的良好传授和运用,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其对个人生涯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进而提高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并真正融入专业课程与技术技能学习中,这种紧密性和直观性是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

其次,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以更为直观的形式展现。职业院校专业课程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点,技术学习、实习实训、顶岗实习,占据了专业课程的大部分时间,有效的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可以让学生以直观形式感受个人才智的发挥、劳动价值的创造,以及个人价值如何在社会价值实现中得以展现,进而更充分地理解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人因知道而明白,因愿意而追求”。职业院校课程思政作用的充分发挥,是推动学生将思政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由“明白”到“愿意”和“追求”的关键途径,具有无可替代性。

再次,专业课程中对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培育,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个人价值的追求,并努力实现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职业院校专业教学的实践性必然推动和强调对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培育,而个人的价值实现最根本的体现就在于个人才智的自由发挥与运用。在大力提倡“双创”教育背景下,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突飞猛进,众多优秀学子的专利产品、创业孵化项目得到社会认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实践中对个人价值追求有了直观感受、对社会价值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以及家国情怀、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的培育有了更为充分的载体,使思政教育得以真正在学生的认知与实践层面落地生根,并创造性地为其未来发展发挥指向作用。

三、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作为课程思政的主要载体和内容

对于职业院校来讲,思政课重点是传授较为系统的思想理论知识,而课程思政则重点是将相关思想理念融入专业教学与实践中,以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精神作为培育载体和内容,真正实现“盐溶于水”的效果。

1.以职业精神培育为载体,树立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念、道德和行为

一是在职业认知中,要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观念,强化职业理想教育。科学的职业观念和正确的职业理想是职教学子开启未来职业生涯的基础。当前,受传统观念影响,社会依然普遍存在鄙薄“蓝领”、认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陈腐观念。这种观念严重阻碍了学生对技术技能岗位的向往,也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精神是一种对所从事职业和岗位的稳定、持续、成熟的职业尊严感。而树立职业尊严感除了外在环境的改变外,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职业观念,强化职业认知、认同。要在专业教学中通过技术技能提升、价值创造,以及榜样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自身从事的平凡岗位所创造的不平凡价值,并从职业生涯发展角度梳理未来的职业发展路径和方向,在教师引导下,逐步树立职业理想,从而强化对职业的认同和由内而生的职业尊严感。

二是在职业情感培育中,要在专业教学、实践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动力和潜力,增加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情感投入。职业精神不只是表现在工作和岗位中的敬业守信、勤勉尽责、增强本领,具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和操守;它更是一种能促使人自由发展、形成行为规范的内在精神,是在职业环境中的情感投入和道德追求。实现这一点就必须在专业教学的课程思政中,充分尊重和发扬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专业教学、技能传授、创新培养中鼓励学生大胆探索、自由发挥,在思政元素的融入中,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积极辩论、主动探索,在教师的引导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并将社会和职业的行为规范内化为个人的精神动力,形成对未来职业岗位的情感投入。

三是在职业意志方面,要重点培育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岗位进取意识,引导学生做到知难而进、敢为人先、勇于进取,实现职业创新。职业意志是职业认知和职业情感的综合统一,是职业道德的核心支撑。它表现出来的是人在履行职业道德义务的过程中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的力量与精神,是推动人取得职业成就的核心动力。与职业认知、职业情感相比,它具有更强的内隐形和持久性特征。在课程思政实施中,学生职业意志培养除了榜样树立、教育引导外,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实训教学、顶岗教学等实践岗位作用,优选具有较强职业精神的导师,在岗位实践的言传身教中,将职业意志中的坚持不懈、知难而进、勇于创新精神,潜移默化地传达给学生。同时要发挥劳动教育、体育教育的作用,磨炼学生的品格意志。

2.以工匠精神培育为载体,树立学生追求真理和传承民族文化的精神

工匠精神可以称之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灵魂”,而在课程思政中最重要的是把握工匠精神两重内涵。

一是工匠精神内含的技术技能的真理性。职业院校在课程思政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教学实践中,要把技术技能所包含的艺术性、真理性传达给学生。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感悟技术技能并不低于科学,相反它有着比科学更为丰富的艺术性、本真性,是科学真理的奠基。真理并不仅仅蕴藏在科学公式与概念之中,相反在某种意义上科学反而对真理起到遮蔽的作用,而技艺才是真理的开启与原初发生。要引导鼓励学生主动探寻生命与生活的意义,在技艺教育和美育教育中加强对审美判断力、反思判断力的培养培育,进而把生命的感悟、职业的尊严融于器物的制造中,最终达到“道技合一”的工作境界。

二是工匠精神内含的真理性之中包含着的深刻的民族性。工匠精神不仅是技术技能人才精神的升华总结,更是一个民族精神内核的高度凝练。中华民族是世界历史文化传承最为悠久持续的民族,在民族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工匠文化和精神。这些内容要融入课程思政中,变为学生内在的具有中华文化特征的工匠精神培育内容。如,传统文化修身正己的做人准则、经世致用的利民情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工作态度、道技合一的工作境界等。专业课教师要在教学中,提炼这些传统文化内核,在知识与技能传授和工作实践中,传递给学生。同时,工匠精神的民族性还体现在一种创新创造力上。传统是过去的事物,但并不是一切过去的东西都是传统,只有仍然活在当下的过去,有生命力的东西才叫传统。一个真正具有工匠精神的匠人,是继承了传统的力量而又在自己的创新中让传统结出新的果实。一个缺乏创新创造精神的人很难称之为具有工匠精神。因此,在课程思政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育,要特别加强中华传统文化与新时代要求的融汇,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奠定根基,同时面向新时代开拓进取。

3.以劳模精神为载体,着力培养学生艰苦奋斗、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

劳模精神主要特征包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里面除涵盖了职业精神、工匠精神的基本内容外,更为凸显了“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勇于奉献”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境界。这些特征是社会主义劳动行为的价值升华,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劳动关系和本质追求。在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实践中把握劳模精神重点要把握两个要点。

一是劳动是人的价值最本质的体现,树立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价值取向。“人类历史是社会的人通过劳动去创造人的社会的过程”。劳动使人成之为人,人在劳动中肯定自我个性、锻炼体力、感受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也是带动社会前进的重要推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必然需要全面发展的劳动者作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根扎在劳动人民之中。”广大劳动群众的智慧与力量所迸发出的无限创造力是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动力。在课程思政中,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的上述思想深入融进专业课程与实习实践中,在学生中坚定树立“劳动光荣、技能宝贵”价值信念。

二是“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勇于奉献”是社会主义劳动者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广大的产业工人、技术技能劳动者是我们党最坚定的政治基础,也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相比于资本主义的劳动“异化”,社会主义劳动是为实现个人与社会全面自由发展的劳动,是个人融于社会共同体、融于国家民族复兴建设中的劳动。职业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产业工人的主要来源,在课程思政中要始终不渝地强化学生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意识培育。在团队意识培养、个人发展与社会关系处理、个人付出与收获的价值辨析中,逐步让学生理解认识到,“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不断增强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精神和意识。同时教学中,还要针对岗位工作生活实际中,不同岗位的差异与待遇的区别,不同群体在生存权益和发展权益、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等方面的异质化、多元化现象,大力学习传导习近平总书记教导的,“提倡通过诚实劳动来实现人生的梦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反对一切不劳而获、投机取巧、贪图享乐的思想”,把劳模精神作为引领、爱岗敬业看成本分、勇于创新视为使命、争创一流作为追求、艰苦奋斗当作本色、淡泊名利和甘于奉献作为人生的必要修为和境界追求,以“小角色”成就“大事业”。

四、以全员协同育人作为课程思政实施的基础保障

1.建立校内一体化领导、全员协同育人机制

推进课程思政真正发挥效用,需要建立有效的顶层设计、一体化领导机制,推进“三全”育人,落实思政教育全员责任制度。在思政课与课程思政统筹机制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性和协同联动性。学校层面可建立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等类似机构,统筹全校学生工作制度设计,推动校内一二三课堂贯通,团委、就业指导、学生资助、学生社团联动,凸显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进而让思政课、课程思政的教育成果融入学生日常生活,潜移默化中发挥教育作用。

2.建立校企联动机制,落实思政教育“两个主体”双轮驱动

首先,建立校企课程思政联动机制,提升企业思政教育主体责任意识。组织校企双方相关人员通过联席会、思政教育指导小组等形式,建立校企思政教育协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学校教学优势和企业实践经验优势,共同拟定学生管理规范,协同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推进校企文化互融。强化校企文化互融互通,不断推进校企文化的关联性、系统性、连续性,积极搭建校企文化融合平台,大力开展校企党支部共建及校企文化双向交流活动,校企共建人才培育考评标准和体系,将校内课程思政成果在企业以生动形式展现、验证。

最后,做好企业师傅思政能力培训。顶岗实习是职业院校育人重要环节、企业师傅是育人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企业师傅的特点和优势,鼓励企业师傅和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交流互动。一方面,将企业师傅的实际经验、心得体会、职业操守等生动案例传授给教师,提升教师课程思政丰富性;另一方面,组织思政课教师和企业师傅协同教学,思政课教师将师傅的实践经验提炼为思政教育点,并对师傅进行思政教育培训,提升企业师傅的思政教育意识、能力。同时,可将提炼的思想文化内容,推介给企业,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实现学校和企业共同推进学生培育、共促文化生长。

3.利用“信息技术”优势,优化思政育人多元机制

职业院校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搭建网络思政系统性教育平台,探索“智慧思政”,形成线上虚拟化基地与线下实体化基地相结合的一体化育人路径。通过大数据对思政资源进行挖掘整合,丰富教育内容和形式,利用信息技术开放和平等特性,推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对话,推动学生主体性发挥,优化思政教育效果。

首先,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新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参与网络思政教育的活力。充分利用网络平等性特点,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探索、平等交流,同时教师要全程关注,适时引导,在学生主动应对问题、探寻答案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理论渗透。要针对性地借助网络教育资源,丰富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活力。

其次,加强校内外网络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充分满足学生实习实训需要,并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实践平台。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网络学习专题活动,加强对传统文化、典型事迹、名人故事的网络宣传,充分利用网络思政平台广泛传递爱国主义情怀、民族精神,以陶冶学生思想情操、提升其思想政治素养。职业院校还可结合时代主题开办网络文化节、思政建设优秀成果评选等活动,营造积极和谐的网络思政教育氛围。

再次,要构建完善的网络育人机制,建立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管理机制、绩效考核机制、沟通反馈机制,充分利用可调配的网络资源,以课程实践与社会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全面融合为指引,优化网络思政教育内容,共同推进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节选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年第30期)

来源:高职观察。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搜索新闻
按年份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