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职教法的实施为高职院校“三教”改革提供制度支撑与法律保障
新职教法第三条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类型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法律形式向全社会明确职业教育具有自身鲜明的类型特点,与普通教育一样是我国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低人一等。依托新职教法的发布实施持续开展“三教”改革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将这个紧迫而又持久的教育议题不断推向深入,是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历史重任,也是新职教法对职业教育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殷切期盼。
以教师、教材、教法为关键要素的“三教”改革,其主导因素是教师,在教师队伍改革过程中,教学团队创新是关键。通过构建教学创新共同体,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完善传帮带机制,协同实现教材与教法的改革。教师、教材与教法聚合于同一个育人场域形成课堂教学,“三教”改革是解决课堂问题、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课堂教学是育人主渠道,是教师、教材、教法集中展现的平台,课堂教学效果是检验“三教”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要以提升职业素质、瞄准技术技能、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为目的,坚持学生主体、行动导向、能力本位,通过产教融合培育工匠精神,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高职院校的生源具有多元性、学生诉求具有多样性,所以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个性差异、扬长避短寻求差异化的职业发展。教师强化“双师”素质提升向教练转变;教材对接岗位需求向学材转变;教法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学生为主体翻转课堂。新职教法第一条开宗明义提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立法宗旨。高职院校应当以此为契机抢抓机遇,紧跟行业企业技术变革和产业升级的步伐,巩固改革成效、丰富改革内涵、大胆尝试改革路径,通过“三教”改革切实践行崇尚技能、学习技能、拥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建设理念。
二、新职教法助推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模式构建
“三教”之中,教师是核心、教材是基础、教法是途径。能够将教师、教材、教法有机连接起来的是课程,因此对接产业需求、按照相同或相近的岗位群组建专业(专业群)课程体系,使得课程对接岗位、教学过程对接生产经营过程,真正推动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提高人才输出的供需匹配度。
新职教法用9处“鼓励”、23处“应当”和4处“必须”,进一步明确了推进产教融合的多项举措:鼓励企业设置“专兼职岗位”“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参与专业教材开发”等。教师有机会获得更丰富的企业工作经历,教材内容更容易随技术进步动态更新,瞄准技术技能提升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法能够得到更便捷有效的实践。新职教法从法律层面让企业参与不难、参与有利,高职院校应当以此为契机构建“三教”改革创新模式:深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条主线,开创校企互动的生动局面。实现“2”个对接:教材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对接,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人才需求标准对接。围绕“3”个维度寻求突破:“固定岗+流动岗”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开发应用工作手册式教材,瞄准技术技能提升的教法改革(如图1)。
图1 新职教法助推“三教”改革创新模式图
三、高职院校以学生为主体的“三教”改革实践路径探析
(一)培育专兼结合的结构化教学团队,提升校企协同育人质量
新职教法鼓励企业接纳教师实践,支持技术技能人才进校园。为高职院校探索“固定岗+流动岗”的人事管理改革提供了制度保障。教师素质是发挥课堂主渠道的关键因素,组建兼具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专业分布合理的结构化教学团队是支撑“三教”改革的队伍保障。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完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路径。畅通企业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兼职双向流动渠道,“走出去”,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走进大中型企业生产一线,依托产业优化和技术升级持续推进教学能力提升。走进高水平院校和学术团体开展研学活动,提升理论水平。“请进来”,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教师。聘请高技能人才参与人才培养、技术开发、技能传承等工作。结构化教师团队建设的着力点是分工协作,在专业群内实施专业教研协作,实施校内带头人与行业带头人并行的双带头人模式。校内带头人组织团队教师开展专业研究、课程开发、专业教学标准研制等,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带领团队向企业流动,确保教师每年都有机会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学习,引进企业技术骨干、大国工匠等将前沿技术技能、企业资源融入专业(群)建设,有效促进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融入专业教学。新职教法能够有效保障院校教师的企业工作经历,为教师去企业实习提供了法律保障。其中第四十五条规定:产教融合型企业、规模以上企业应当安排一定比例的岗位,接纳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教师实践。高职院校必须主动寻求合作伙伴,创新性的将法律规定探索实践成为典范案例。根据课程教学需要,对教师进行分类分方向培养,鼓励教师主动适应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将新技术、新方法运用到教学当中。
(二)基于任务驱动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教材是实施教育教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工具和载体,为实现教材随着产业进步、技术升级动态实时更新,新职教法要求采用活页式教材装订形式。因此,新职教法的落地实施为高职院校开发职教特色的新型活页式教材提供了保障。教材内容的设计体现以学习者为核心,围绕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与企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秉持育训一体的理念,将岗位能力要求分解为素质、知识、能力目标,将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关键操作技能融入教材,转化为模块化的教材内容与项目化的学习任务,每个学习模块包含若干学习任务,体现一线岗位的操作规范、流程和标准。让课程紧扣岗位实际,帮助学生毕业即能上岗、上岗即能操作。
实现教材向学材的转变,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对应岗位能力,既体现教学的灵活组织,又体现教学内容的有效选取,实现教材的动态更新。加强区域教研机构、不同高职院校教学骨干的交流研讨,优势互补,实现教材与时俱进、协同育人的功能,教材质量持续提升,教材越来越适应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越来越有利于技能养成与提升,越来越贴近行业企业生产一线。
(三)瞄准技术技能培养翻转课堂,融合多元教法提升课堂活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改革是高职院校“三教”改革得以实施的途径,教法改革是授课主体、学习者、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等课堂教学要素的系统重组。新职教法有利于凝聚职业教育发展合力,为翻转课堂的教法改革提供更充分的实践机会。
翻转课堂教学内容,从教师讲解传授理论知识变革为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基于典型工作岗位核心能力培养,按照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逐级提高的原则分解任务。以能力本位为主线构建完整的职业知识框架,形成专业特色鲜明的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工作情境中体验工作任务,模拟不同企业的不同岗位角色,从中体会岗位职能、适应业务流程。问题探究式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技巧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通过教学实践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持续改进教学方法。企业师傅、同校或跨校专业教师共同组成教学团队,综合运用案例展示、分组研讨、角色扮演、情境体验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学到一技之长。
翻转课堂师生关系,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变革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教师发挥教学作用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教”与“学”的先后次序,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求学转变,教师向知识的构建者、学习的合作者转变,教师与学生有着共同的目标和信念,教学相长师生共同发展。实施分层次教学可以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鼓励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升级改善教学环境有利于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打破传统教室的场地局限,创设真实工作情境,将企业的生产线搬进校园、打造学校工坊,营造校企协同育人氛围。
翻转课堂教学形式,从“课堂讲解+课后作业”变更为“课前预习+课堂探究”。借助信息技术重塑教学形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利用碎片化、数字化的教材资源提前预习课堂学习任务,将课堂教学前置。运用动画视频、虚拟仿真技术以及远程教学平台,提升教师智慧教学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教法改革最终启发学法改革,学生可以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学生根据学习内容与同学、教师进行充分交互以实现知识的扩展和创造。翻转课堂要求教师能够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途径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指导和矫正,教学过程是“授之以渔”教会学生终身学习的过程。(节选自《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年第5期)
来源:高职观察。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