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务热线:400-9201-021
  • 股票代码: 430638
返回顶部
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结构及提升策略

一、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结构分析

高校教师承担着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重要责任,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更担负着“育人”职责,这就需要高校教师在讲授每门课程的过程中都要进行价值引导,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内容,使专业课程上出“思政味”。因此,高校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和前提。通过调查分析、理论探讨和教学实践,构建了“五位一体”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结构。

(一)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把握能力

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是专业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育才职责与思想道德修养的育人功能相融合。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把握能力是指高校教师理解和把握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并有效运用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能力。高校教师必须要深刻理解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摒弃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教师责任的狭隘认识,主动承担专业课思政育人的功能,共同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育人同向同行。

(二)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设计能力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设计能力要求专业教师精心设计课程思政目标与内容,具有结合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确定育人目标的综合能力。设计的课程思政目标必须具有确定性、具体性、整体性、创新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使学生在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三)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合能力

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合能力是指专业教师具有从专业课程的教学知识点中把未发现或难以发现的思政元素挖掘出来并且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的能力。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强化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四)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能力

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能力要求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育人过程中创新方法手段,坚持教师引领、学生主导,贴近社会,走近生活,结合课程内容恰当地引入思政元素、不断丰富和拓展课程思政的素材与资源。

(五)课程思政的反思能力

课程思政的反思能力是指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过程和效果的总结归纳和自我评价的能力。要求高校教师能够从提升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效果与质量出发,总结好的经验,反省自己的过失和不足,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和提高,以便更好地实施课程思政育人。

二、提升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对策建议

高校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直接影响课程思政的效果和育人质量,关乎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能否落到实处。为此,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当前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强化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育人理念

课程思政能够发挥课程的育人作用,但在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部分教师认为:专业课教师的责任是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而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养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和班导师的责任。专业课教师的这种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或错误思想与“三全育人”理念是相违背的,存在着育人意识不强的问题。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强调,高校必须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求所有课程都要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形成“三全育人”的新格局。高校必须明确育人不仅仅是思政课教师和班导师的责任,而是全体教职员工,更是所有专业课教师必须要承担的职责。

高校要按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要求,对教师开展大国工匠精神、雷锋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道德以及心理健康等思想政治教育和能力提升培训,强化“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融合育人的理念,切实提升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育人能力。

(二)提升挖掘和融合“课程思政”育人要素的能力

提炼课程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是落实课程思政育人的重要环节和内容。从总体来看,课程思政元素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创新思维、大国工匠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在课程思政育人过程中发现高校教师在课程内容融合思政元素时,存在理论性过强、与教学内容牵强融入、多门课程思政案例雷同等问题。部分高校教师也表示从课程教学内容中挖掘不出课程思政元素,更谈不上与教学内容相融合。

基于研究与实践,高校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挖掘和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一是每门学科的发展史都与国家发展轨迹息息相关,专业课教师可以从学科发展找到与国家发展变化、取得的历史成就相关的融合点,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学生家国情怀和民族自信,让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从而坚定“四个自信”。二是每个学科领域都有代表性人物、名人名家,高校教师可以搜集相关专家和学者的科学探索经历,找到与学生成长成才阶段的融合点,如工科类可以搜集我国的大国工匠代表人物、“两弹一星”科学家等,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三是每个职业岗位都有严格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高校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可以通过正面和反面关于职业道德等典型案例的讲述,有针对性地引导和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优秀的职业素养。四是高校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和训练学生职业技能的过程中,要以团队的方式组建项目组,并进行合理、有效地分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相互沟通、相互协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五是高校教师积极关注、认真分析和思考社会热点问题,找到与学生的共鸣点,课上通过剖析社会热点问题,教育学生遵守法律法规、树立正确“三观”和国家安全观,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优化“课程思政”育人的方式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但在实际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发现一些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方法陈旧,不是口若悬河将正确的思想政治理论灌输给学生,就是与学生“尬聊”。可见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经不适用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实施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课程和学生实际,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之中,达到课程思政育人的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另外,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和实际,讲好“中国故事”,要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转变思想观念。

(四)建立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考核与评价机制

课程思政考核与评价是指按照课程思政育人指标体系对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进行评价。目前从各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来看,基本上都是专业教师独自完成课程思政,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缺失。为此,提高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必须要建立完善的课程思政考核与评价机制。一是从学校层面组织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立项、课程思政示范课以及课程思政典型案例评比等,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并制定相关的奖励制度,激发专业教师做好课程思政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要完善效果评价机制,在结题验收时,要从课程思政改革的课程数、受益学生数以及课程思政团队取得成果等方面进行评价,使其达到课程思政“以评促改”的目的。二是在督导组听课、同行教师听课和“学评教”等常规教学督导、检查与评价过程中,将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育人能力作为重要的观测点;增加体现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评价指标,如课堂上是否进行工匠精神教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职业素养教育、团队精神以及新技术新工艺教育等。三是在高校年度绩效考核、师德师风考核、评优评先、职称评聘、聘期任务考核和晋级等制度设计上要突出课程思政要求,将课程思政育人的评价项目纳入指标体系。(节选自《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年第5期)

来源:高职观察。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搜索新闻
按年份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