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职产业学院多元协同的发展取向
(一)“三教”协同创新是引领高职产业学院资源协同的根本基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明确了各种类型教育之间的协同关系。“三教”协同是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三种教育在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方面的现实作用,都要服从、服务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共同目标,也为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和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多主体资源协同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尤其是当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不断深化,协同布局产业链全链条人才储备已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加大研发人才、工程人才、技术人才、技能人才等多层次人才的协同培养,将为构建全教育链和全产业链系统化、多层级、梯度式合作的人才培养新格局奠定基础。高职产业学院要不断延展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功能,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三者结合在产业学院这一孵化平台,把职业教育与产业链的天然联系扩大到普通教育、继续教育中,增强教育与产业的紧密联系,提高普通教育、继续教育人才的适应性;把普通教育中的知识理论扩大到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中,提升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人人皆可成才的可能性;把继续教育的终身学习理念扩大到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中,为国家建设技能型社会和学习型社会,营造崇尚技能的良好氛围提供有力支撑。三者有机结合在现代产业学院这一共有场域中,能有效整合教育资源适配产业需求,是实现高职产业学院多元主体合作共赢与跨界共生的根本基石。
(二)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高职产业学院主体协同的核心着力点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不仅是对当下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高职产业学院多元主体协同建设和发展的根本要求。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指出“要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外部适应和内部调节的双重要求。其中,外部适应性表现为职业教育应主动适应产业发展,主动与地方、产业、教育和创新等各类要素开放重组,政校行企研多元主体协同合作,城产教科创多元场域协同融合,与外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动态化互动;内部调节表现在通过职业教育内部治理理念、体制、机制、模式与方法等方面的变革来促进自身发展,从教育体系内部着手以满足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需求。以高职产业学院为代表的多元力量共同办学载体,应以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为目标,充分发挥多元协同办学优势,在教育、科技、人才、资源等方面充分融合相互促进,形成政府、行业、企业与学校在建设需求、建设方向、人才层次、科技创新等方面高度契合,从高职产业学院多元主体协同实践中寻求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契合路径。
(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高职产业学院目标协同的价值取向
马克思在对人的全面发展论述中指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特征是智力和体力都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在未来社会里,“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发挥他们的得到全面发展的才能,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可见,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不仅是某一个体得到全面发展,更是社会所有成员都应得到全面的发展。在当下,全面发展的人既包括了普通教育培养的人才,更包含了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多种教育类型培养的人才。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发布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指出,职业教育不仅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要使每个人的潜能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可见,职业教育绝不是单纯的就业教育,而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既强调育人与育才相统一,又要求文化素质与技术技能培养相融合。高职产业学院作为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抓手,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既要遵循技术技能人才个性化、针对性、渐进性、具身性的成长规律,又要从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出发,形成梯度式、系统化的职业教育形式,满足个人发展的多样性和层次性。
(四)数字化转型是高职产业学院治理协同的重要突破口
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我国2021年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占GDP比重的39.8%,成为世界第二大数字经济体”,数字经济正成为经济增长、实现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新引擎,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重要力量。产业的变革发展催生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新职业,倒逼职业教育的数字化转型。职业教育的数字化变革不是数字化与教育的简单叠加,而是要以数字化为媒介,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起来,通过数字化思维重构教育生态。产业数字化转型速度的加快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协同提升,包括数字生产、数字营销、数字管理等方面。技术创新与科技研发成为企业数字转型的关键,产业学院应抓住数字经济变革发展新契机,从内容、应用和育人三个维度,把科技创新、应用实践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数字化转型作为职业教育整体性、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实现从标准化培养向个性化培养的深刻变革。
二、“三教”协同创新视域下高职产业学院多元协同的优化路径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现行的诸多合作困境与新形势下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亟须在资源互融、协同合作、人本理念、治理方式四个方面进行多维度的解构与重构,以期促进高职产业学院多元协同融合的优化发展。
(一)以融合创新为导向,统整“三教”协同资源
一是系统配置区域教育资源。高职产业学院的发展是在政府主导下,契约协作关系联结的基础上,通过组织内部资源流动与转化,实现多方利益共享的过程。它力图最大化的引入市场力量改善职业院校相对滞后的知识局限,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采用科学有效的资源转化策略,实现主体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是多方合作行为的发生程度和效果产出的基础。建设新型产业学院需要合理配置区域内产教资源,集合高水平大学、普通高校、职业院校等教育资源,牵手行业龙头企业、中小微企业,聚焦从科技创新到技术应用全过程,系统培养以卓越工程师、现场工程师、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等为代表的梯度化人才,形成产业生态链与教育生态链的全方位衔接和良性互动。
二是促进产学研合作技术转化。产学研是推动科教融汇、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它以知识生产为纽带,集合企业、学校、科研院所等多方主体,实现科技发展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高职产业学院以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探索四链有机衔接机制,打造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为产学研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元化的合作方式。同时,高职产业学院要加强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普通高校的联合,系统性设计“产学研创”一体化发展模式,打造互补、互利、互助、共赢的科学技术研发和转化平台,打造各层级技术技能人才培训服务体系,为提升技术人才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培育区域经济发展新动能,形成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多层级系统化多元协同生态链提供路径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以多元共赢为目标,发挥主体协作效能
一是多元合作博弈与利益共享。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合作关系本质上是利益主体的相互博弈。增强高职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的适应性要求完善高职产业学院各组织间的规范合作,根据不同利益主体间相异的利益增长点,以及各价值主体有形或无形的价值需求和资源投入,在合作博弈中建立成果共享机制,包括知识共享、技术共享、资源共享、效益共享、成果共享、荣誉共享等。在吸引社会组织参与高职产业学院建设中,着力缓解主体间因投入差异,如经费、资产、智力、信息等方面所形成的利益冲突,建立产业学院利益相关者的激励政策,拉动产业学院主体间的合作博弈,形成合作互益的行动张力,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可持续、高效能利益共享机制。
二是赋能对接产业的行业指导。对接产业发展,培养适配人才是建设高职产业学院的核心要义,在同步规划产教融合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行业指导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行业组织作为产业学院的重要参与主体,应正视自身重要地位,提高身份意识,联手企业和学校制订切实可行又站位高远的实施计划,积极开展人才需求预测、校企合作对接、教育教学指导、职业技能鉴定等服务。同时,对内要健全行业协会运行职能和行动机制,引入竞争和退出机制,重构治理体系和治理模式;对外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整合信息和共享资源的能力,切实赋予行业协会指导、监督、评价、认证的权利,实现产业人才需求与供给的精准匹配和行业协会的良性发展。
(三)以人本理念为基础,实现育人价值回归
首先,多主体协同重塑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强调人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要求职业教育关注人、发展人、塑造人。产业学院作为职业教育的新型办学模式,以育人为根本,以提高育人能力为要务,不仅要培育特别的人,而且要特别会育人。这就要求各办学主体联手提高人本意识,在适配外部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同时,更要注重对人的发展的高度关注,通过探索以人为本的产教融合新模式,实现对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双元互通,重塑正确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观。
其次,多路径协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愿景和目的,产业学院的学习场域将学校和企业两种类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融于一体,在实际职业工作和环境中组织教育教学,更好地形成学生完整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更有利于实现个体发展的全面性、个体发展的自由性和个体潜能的塑造性。同时,高职产业学院需遵循职业教育基本规律,尊重个体的个性特征、选择自由,通过产学研成果转化反哺教学,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针对性地指导开发个体潜能,实现学生个性发展。通过优化和提升高职产业学院的产业氛围和育人环境,让学生直接感知由学校、行业、企业、社会合作所共同构成的未来职业文化,增强对行业和专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实现对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式、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四)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提升治理方式变革
一是构建产业学院数字治理结构新生态。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治理结构变革要求突破传统治理的单一化模式,以数据、信息、知识等要素的效能最大化,实现物理空间、社会空间、数字空间的融合。技术的进步为教育的科学化治理提供了可能的实现空间,为多方力量协同促进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创造了前提。首先,以高职产业学院为抓手的现代职业教育要充分发挥数字化融合治理的积极效能,利用数字平台实现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类型协同,打破不同教育系统等级分化、类型分立,形成不同类型学校的合作联盟,贯通各类型间的教育资源。其次,建立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科技企业、职业院校等多元参与的协同治理格局,通过数据要素分析廓清和延伸高职产业学院职能边界,赋能产业学院的战略规划、教师管理、资源配置、评价标准等,通过数字治理变革推进高职产业学院发展。再次,建立产业学院政、校、行、企多元主体协同数字化改革模式,形成数字赋能多元决策和分责机制,构建数字化组织绩效和过程监管机制、产教融合过程的多方动态管理和产业学院效能的多元评价等,创新多方利益组织协同合作的数字化治理方式。
二是落实产业学院数字化转型主体责任关系。从制度方面看,政府要发挥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作用,在整体布局的基础上运用数字化手段助力明确利益要素、主体责任和权责关系,构建激发多元力量协同参与产业学院的数字化转型的动力机制。从育人方面讲,数字化转型为高职产业学院实现个性化人才培养提供技术支持,其根本目的旨在更优质、更高效、更有针对性地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在多元主体协同合作助力人才培养中,尤其要发挥好企业的育人主体作用,通过数字化手段助力学生的个性培养,发挥优势,人尽其才,推动产业学院多元主体融合育人的深层跨越。(节选自《职业技术教育》2023年第33期)
来源:高职观察。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