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务热线:400-9201-021
  • 股票代码: 430638
返回顶部
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365”教学模式的设计、实施与反思

一、选题与团队组建


目前,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采用“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竞赛技能大赛体系,须经过层层筛选、打磨才能“炼”出好作品。备赛历经三个阶段:首先是教学方案设计阶段;其次是教学实施阶段,包括进行样片构思、强化训练、形成实施报告等;最后是开展教学实录,提交比赛各项材料。其中,教学方案设计阶段是根基,决定着最终作品的质量,其中确定选题、组建团队尤其重要。


1.选题思考


选题是决定一篇文章的内容和价值的关键环节,对一项参赛作品而言也是如此。选题要仔细斟酌,应具“四有三性”,即有价值、有内涵、有难度、有基础和引领性、时代性、专业性。其中,有价值指的是符合岗位需求与行业发展趋势,且具有推广价值;有内涵指的是具有拔高空间,能上升到国之大计、乡村振兴、传统文化、生命健康等层面;有难度指的是教学实施会面临实操难、评价难、设备昂贵等痛点问题;有基础指的是选取的课程已经有一定的建设成果,包括已建成在线平台、智慧教室、智能化实训室等,课程改革、教学经验等方面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三性指的是不仅要体现专业性、实用性,更要体现新工艺、新技术、新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推进婴幼儿照护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发展。本案例选题是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投身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实施的具体举措。


2.团队组建


比赛方案规定,由实际承担参赛课程或相关课程教学任务的3~4名教师组成教学团队,重点考察团队针对某门课程中的部分教学内容完成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评价与反思的能力。可以说,人是比赛最根本的因素,每一位教师的表现都会影响团队的发挥,因此团队的组建至关重要。优质的教学团队应是爱岗敬业、综合能力强、结构合理的校企联合教学团队。由于参赛是一个漫长的、需要持续投入体力、精力与脑力的活动,因此团队成员必须富有教学热情,要有强大的内驱力和顽强的意志。另外,在能力结构方面,既要有在专业领域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又要有实践经验丰富、能解决生产实践难题的行业企业能手;既要有具有创新意识或擅长某个领域的青年教师,又要有已取得高级职称的资深教师,形成梯队优势互补。本案例中,教学团队由3名女性和1名男性组成,教龄分别为25年、15年、8年、3年。其中一人为专业带头人,有副高级职称,为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第九届理事会0~3岁儿童托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一人为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托育政策实验基地核心成员,一人为省婴幼儿照护与早期发展行业协会讲师,一人为持有护士执业证的保健技能人才。团队中“双师”比例达100%,结构优、能力强,体现老中青“传帮带”精神。


二、“33653”作品设计


某职业学院早期教育专业核心课程“婴幼儿生长发育”共32学时,在一年级上学期开设,生物学、护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交叉课程。该课程通过讲解婴幼儿成长的过程,帮助学生掌握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与保健措施,能够科学规范地开展婴幼儿日常生活照护、保健照护和安全照护等,掌握早教托育教师岗位的必备技能。按照比赛要求,团队选取模块二“照护婴幼儿的健康成长”中的项目二“1~3岁幼儿生长发育照护”(共16学时)为作品进行参赛。“33653”作品设计是指“3”个重构、“365”教学模式、“3”个评价。


1.3个重构


(1)基于学情精准研判,重构三维目标


精准的学情研判是有效教学的基础。通过作品分析、问卷调查、访谈、测验等方式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学习特点、专业特性等进行记录分析,形成学生整体与个体情况数据,反映学习者特征。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早教托育机构指导教师、课程顾问等,这类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之一是科学保教能力,要具备丰富的婴幼儿教育知识和熟练的照护技能。此外,加强师德修养是社会对早教托育教师职业素养的必然要求。基于学情,结合岗位需求,教学团队为本模块教学设置了知识、能力、素质三维目标,制定具体化、可评可测的教学目标。其中,“形成高尚的教育情怀和职业道德素养”列于首位。


(2)以“知—行—信”为主线,重构教学内容


根据岗位工作任务要求,重构参赛教学内容。


本参赛作品以“知”晓岗位责任—践“行”岗位任务—养成职业“信”念为主线,融入“1+X”幼儿照护职业技能培训,育训结合、课证融通,重构教学内容,分为饮水、餐前、就餐、刷牙、如厕、午睡、穿衣照护、安全救护等8个工作任务,并对每一个任务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包括知识学习要求、工作训练要求、师德素养要求,形成岗课赛证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体系(图1)。



图1 教学内容重构


(3)以“责、德、乐”为主线,重构思政教学体系


幼儿照护不仅是一项技能,更是责任、担当与事业。通过课前学情调查发现,部分学生存在专业意识模糊、专业技能不足的问题。本案例教学内容对接托育教师一日生活照护岗位技能,以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来培养学生;与“1+X”幼儿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相接轨,在实现课证融通的同时,将课程思政贯穿始终。具体表现为:以“育幼为责、护幼为德、爱幼为乐”为主线,将“教育责任、劳动精神、合作精神、奉献精神、服务意识、教育情怀”等思政元素通过课前任务推送、榜样力量带动、热点新闻思考、教师言传身教、学生讨论分享、练习实操、课后任务延伸、开展社会服务等方式融入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学中,让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图2)。



图2 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课前:感受职业责任。教师在蓝墨云平台上发布学习任务,如学习古今中外师德典范先进事迹,通过榜样的力量带动学生形成职业责任感,渗透正确的教育理念。


课中:养成职业行为。育人爱为先,每节课伊始都要开展“爱的教育”,每个学生表达自己在教育理念与师爱方面的学习感受;再到要点分析,在实操指导过程中融入“浸润师德主题”“师德凝练”等活动,强化“五心”(关心、耐心、细心、热心、责任心),引导学生体会教师对幼儿的爱(亲密、平等、发现、期待、宽容、深沉)。


课后:树立职业信念。要求学生录制岗位工作操作视频,优化“仪态、语言表达、自信心、亲和力”等教师职业素养,将学习成果制作成可视化作品,进行分享交流,强化服务意识。


综上,从课前、课中到课后,始终围绕师德主题,引发学生思考每一项操作流程中的师德内涵,寓“儿童为本”、尊重关爱幼儿的教育情怀和价值观于其中,感受岗位责任,学做相辅、知情相融,达成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2.创新“365”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依据一定的教学理念,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按照可操作程序形成的教学活动范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重复性和可操作性。本教学以行动导向为教学理念,以早教托育机构的岗位工作为出发点,通过岗位工作任务,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强调学生的“行动性”,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实现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的协同培塑。以三维目标引导学生遵循幼儿的年龄与发展特点,在保育的同时将教育元素融入生活的各环节中,树立“育幼为责、护幼为德、爱幼为乐”的职业情怀。在目标引领下,依据“教学内容岗位化、核心素养人文化、教学方法信息化、教学过程情境化、考核评价多元化”等教学改革思路,采用“行、感、思、探、做、知”六步教学流程。三维目标是方向,六步教学是路径,五化是保障,三维、六步、五化简称“365”教学模式(图3),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



图3“365”教学模式


“365”模式中的六步教学流程如下:


(1)行:课前,教师在云平台发布1~3岁幼儿生长发育指导相关学习资源,包括幼儿照护学习资源和师德典范学习资料。同时,发布学习任务:分组讨论师德精神;预习课时内容,完成课前知识测验,提出问题。学生在这一流程中发现问题,教师则通过学生提交的学习结果分析存在的问题与教学难点,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2)感:每个任务学习伊始,开展“爱的教育”。学生课前通过自学了解的师德事迹,就其中体现的教育理念与师德,发表自己的感受和启迪。


(3)思:从“感”环节中提及的教育理念出发,以案例情境导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其学习探究的兴趣并展开思考与讨论。随后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新知讲解。


(4)探:教师示范操作、联结理实。对教学重点进行解析,引导学生深度探究。并针对知识点进行线上理论答题,学习新知识点后进行当堂测验。


(5)做:在教师的带领下突破难点,学以致用。创设工作岗位情境,让学生分组模拟实操,总结分享体会。


(6)知:利用云平台开展自评与组内互评、企业导师/幼儿家长评价,最后由教师点评和总结,发布延伸任务。课后,学生通过实训巩固和拓展知识,将自己的实操视频上传UMU互动学习平台,进行AI分析评价;此外,教师将家长手册、操作指南等学生学习作品上传到课程微信公众号、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践行家园共育,服务社会。


通过“行、感、思、探、做、知”六步教学,有效衔接教学和实际工作任务,强化理论知识、熟练操作技能,使学生先成为一个有爱的照护者,再成为一名有专业能力的教育者,进而获得对幼儿教育工作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3.3个评价


围绕着“知识、能力、素质”三维目标,以个人、小组、任课教师、企业导师、幼儿家长等为主体,通过评价量表和学习平台,实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数据采集和生成,并实时向师生反馈,及时改进教与学的行为方法。


(1)全方位评价


教学评价设计充分体现多元化特点:考评主体多元化,既有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又有幼儿家长评价;评价方式多元化,有纸质的任务工单、信息化平台测验、现场模拟考核,也有录制视频再进行AI分析;评价内容多元化:根据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实操能力的提高、师德素养与自学能力的提升进行对标评价。


(2)全过程评价


教学评价由过程性评价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其中,加大过程性评价得分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收集学生课前、课中、课后学习表现全过程资料。课前,通过在云平台上发布相关课程材料让学生预习,并进行课前测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自学能力。课中,对标“1+X”幼儿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要求的岗位能力,围绕操作规范和师德素养两大方面开展理论答题和实操评价,既有学生自评、组内互评、校内外双导师点评,也有来自幼儿家长的感受评价。课后,将课堂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可视化作品展现,如制作家长指引、家园共育手册、多媒体作品,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情况;同时,通过信息平台,如UMU互动学习平台,借助AI手段分析学生的职业素养。综合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收集的评价数据,通过平台整合,形成学生个人的学习评价档案。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目标、优化进度与改善教学行为等。


(3)探索增值性评价


职业教育生源多元化。教学过程中,学习对象的理论实践基础不一,学情有很大差异,因此应探索增值性评价的实现路径,尊重学生不同的胜任需求。聚焦教育情怀培育的教学,关注每个工作任务学习前后学生的成长,不仅强化学生课堂表现、小组合作表现、作业情况等过程考核,还健全综合性评价,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综合素养,以增值性评价、综合性评价促进学生个体的成长与进步,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


三、赛后反思


1.教学成效


在“365”教学模式下,学生习得了幼儿照护岗位实际工作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形成了高尚的教育情怀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1)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目标达成


本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学”的主动性,在教学内容岗位化、核心素养人文化、教学方法信息化、教学过程情境化、考核评价多元化的“五化”保障下,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实现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表现如下:


第一,真学真做,岗位知识内化。课前要求学生预习并做知识测试,课中根据学生的知识薄弱点进行重点解析,结合实际操作巩固内化。知识抢答、课后理论测评等结果显示,学生知识学习进步大、成效佳。


第二,交流共享,提升岗位能力。仿真情境有岗位操作、组间互评分享智慧、小组合作项目化作业等多种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的实操技能和应用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与提升。


第三,将思政素养有机融入教学,实现知情相融、重德重能。学生从害怕带孩子到喜欢孩子,从面对孩子哭闹感到不知所措到能够耐心陪同引导,形成了“早教教师以德为先”的观念,铸就一支具有高度责任心、关爱儿童、热爱保教工作、具有保育实践能力的早教教师队伍,符合社会的期望,达到一线单位的用人标准。


(2)任务驱动有效激励,确立专业思想


本案例包含8个任务,每个任务都包含两个要点,即会做、能教。指的是作为未来的早教托育教师,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幼儿照护技能,更要担负起对幼儿的教育指导职责,引导幼儿从生活中习得经验、增进能力,这是教师专业性的重要体现。学生以科学育儿、护航成长为己任,在“如何教”任务的引领下,将学习所得转化为具体的方法指引,通过行业协会、小红书、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向社会传播,得到幼儿家长、行业专家等多方好评,关注率、点赞率高。这些以专业技能服务社会的举措,彰显出早教托育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学生的情绪从畏难、退缩转变为充满自信与成就感,感受到了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增强又有助于提升其职业认同感,坚定专业思想。


2.不足与改进方向


本案例的不足:第一,融入智慧托育模式的虚拟仿真教学交互系统有待开发。现阶段教学同时使用多系统、多平台,根据内容,分别选择相应的系统,不便于教学过程中资料的收集分析。第二,增值性评价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落实。本案例关注学生工作任务学习前后在职业能力、综合素养方面的成长,探索增值性评价,但未成体系,其信度、效度有待进一步检验。


改进的方向:第一,后续将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开发融入智慧托育模式的专属平台,该平台既能与本专业的教学需求相匹配,同时也能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发展智慧托育新业态的要求,创新“互联网+托育”服务。第二,建构增值性评价模式。形成包含测评指标、科学多元的评价工具与实施模式的测评方案,贯彻落实尊重差异、强调发展,实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培养目标。


3.主要建议


教学能力比赛旨在“以赛促教、以赛促研、以赛促改”。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通过比赛推动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实现教材与教法的改革。教师、教材、教法分别对应解决“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三个核心问题,最终落实到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上。


(1)提升综合素质,建设教学创新团队


在教学改革中,教师是主体,也是根本。以比赛为依托,通过集结志同道合但年龄、专业、发展阶段不同的教师,组成有梯队的、优势互补的、体现“老中青传帮带”作用的教学团队。通过研究比赛、准备比赛、深入比赛,从教学理念、设计、实施、评价全过程开展深度研磨,不断推倒重构,持续优化并精益求精,扎扎实实地把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起来,实实在在地锻炼和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建设教学创新团队。通过备赛、参赛,教学相长,教师在实践中反思,促进自身专业发展,从而有效提升信息素养与教科研能力,教学评价名列前茅,教科研项目成功立项。


教学比赛强调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实训教学内容应体现真实工作任务、项目及工作流程、实训过程等。这就需要参赛教师深入调研并了解企业需求,在反复认证、修改后,使课程内容更合理,更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符合企业要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由于教师深入企业实践,紧跟企业技术进步,理实一体化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也同步得到了提高。在这一过程中,课程开发能力、专业实践水平、教学创新能力和“双师”素质都得到了提升,实现了“善学善思亦善教,育人育才亦育己”。


(2)优化教学内容,开发新形态教材


教材是课程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教材改革以课程建设为统领,“教什么”的问题可从教材中寻求答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明确提出:“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每3年修订1次教材,其中专业教材随信息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情况及时动态更新。”把融通岗、课、赛、证进行重构优化的课程内容落实到教材中,内容上要符合岗位需求,适应产业和行业发展趋势,围绕行业升级转型和信息技术革新进行实时更新与完善;体例上要彰显职业工作特征,适应任务驱动教学、项目案例教学、情境引领式教学等不同教学方式,以真实生产项目、典型工作任务与案例、任务工单等为载体,组织教学单元,梯度明晰;形式上要在传统的以文字、图像、图表等为主体内容的纸质教材基础上,完善配套数字化教学资源,形成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形态教材。以教学能力比赛为契机,笔者带领参赛团队精心编撰了对接托育照护工作岗位的活页式教材,将静态的教材转变成可以随时增减内容的动态教程;开发了一系列对应的数字化资源,如操作微课、动画视频、虚拟仿真实训案例库、试题库、评价指标等,并将其发布在小红书App、微信公众号、UMU互动学习平台等,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便于学生开展泛在学习,实现线上线下、课前课中课后学习的连贯性,有助于“工学交替、理实一体”的教学实施。


(3)创新教学模式,推进课堂革命


“职教20条”提出,要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推进虚拟工厂等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普遍应用。这个指导思想与教学能力比赛要求一致。教学方式方法改革重在创新教学模式,推进课堂革命,具体表现为:


首先,树立“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反馈评价、当堂达标”等教学改革思路,采用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角色扮演法、探究学习法、模拟操作法等方法,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打造“高效课堂”,从而有效推动“教法改革”。其次,为了有效解决教学中“进不去、看不见、难再现”等痛点难点问题,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等技术,开发虚拟仿真实训系统,融入信息技术手段,打造智能化课堂,有效解决标准化演示和示范、职场情景展示等方面的问题,提高课堂效率。最后,深化评价改革,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与改进作用。关注学生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的学习表现,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探索增值性评价。(来源:《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3年第8期)


来源:高职观察。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搜索新闻
按年份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