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务热线:400-9201-021
  • 股票代码: 430638
返回顶部
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功能定位和行动策略

一、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功能定位

市域产教联合体(简称联合体)是一种新型组织形式,是省级政府在特定城市或地区内,以产业园区为基础,将政府、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等各方联合组成的合作体系,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功能。阐释联合体的功能定位,有利于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把握联合体的内涵和意义。

1.人才培养——发展之基

人才是第一资源。第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关系着城市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联合体建设的重要意义在于其将政府、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等各方联合起来,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各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合作模式,将职业教育与行业进步、产业转型、区域发展紧密捆绑在一起。强调人才培养功能,是对经济功能强而教育功能弱的松散产教联盟模式的扬弃。第二,通过与企业的深入融合,联合体能够了解市场需求、行业趋势和技术前沿,推动龙头企业深度参与学校专业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和教材开发、师资队伍建设等各环节,帮助学校精准对接产业和企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和专业布局,设计符合实际需求的课程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第三,人才培养是创新创业的关键支撑。人才培养是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传授的重要途径,为创新创业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2.创新创业——动力之源

创新是第一动力。第一,联合体通过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引进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深度挖掘本地产业链的潜力,为当地企业提供创新发展的动力,探索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第二,联合体通过促进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各方合作,形成人才和技术、资金和政策等要素的互补共享,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和成长提供更好条件。此外,联合体还可以通过共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有效降低创新创业的风险和成本,提升就业率。

3.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之要

发展是第一要务。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联合体建设的最终目标,也是衡量联合体建设成效的最显著标志。第一,产业经济是一个地区经济的支柱,对促进经济增长和提升地方居民生活水平等都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第二,联合体确立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功能,有利于引导各参与主体在建设联合体的过程中密切配合、相互支撑,推动联合体从经济利益联合体、发展联合体迈向更高层次的命运联合体。第三,联合体明确了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功能,就能确立联合体各参与主体共同努力的方向,有利于促进联合体内资金、人才、技术、政策等资源要素集聚增效,保障改革取得预期成效。

综上所述,人才培养、创新创业和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三项功能是基于人才、创新、发展的辩证关系提出的。三项功能虽然定位角度不同,但却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整体,致力于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因此,联合体成为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重要一翼。

二、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行动策略

1.借助政策的力量

第一,争取政策支持。联合体应向省、市两级政府部门积极建言,呼吁政府一方面要明确方向,集中力量支持当地核心产业联合体建设,构建良好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强把控,合理设置竞争性项目,避免一哄而上的跟风行为和重申报轻建设的投机行为。第二,争取资金和资源的投入。除了依赖传统的财政拨款,联合体还可以在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在政策框架内探索混合所有制模式,主动引入市场机制,推进实体化运营,吸引社会资本、产业资金投入,建立更加多元化的资金支持体系。此外,联合体还应自觉接受相关参与主体的监督,建立内部控制和审计机制,保证财务活动的合规性和透明度,防范财务风险,回应各方关切。第三,争取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联合体通过成立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多方参与的理事会,保持和政府部门之间的良好沟通,促进政府加强关注并了解其发展状况和需求;通过积极参与并协助政府制定联合体长期发展规划,确保政策的连贯性和一致性,避免受短期因素的干扰;通过主动承担区域改革发展任务,积极推进相关政策的落地实施,以建立和巩固与当地政府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此外,联合体还应积极配合省、市两级政府部门开展对支持联合体建设政策落地和实施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及时反映联合体在产值增长率、就业率、师资力量优化情况等关键指标上的实际作用,保证相关建设任务有效实施并达到预期目标。

2.适应市场需求

第一,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当前,许多传统行业正面临着产业升级和转型的挑战,如制造业正在经历“智转数改”的升级改造过程。联合体应紧密联系行业企业,有组织地开展产业调研,倾听企业需求,着力推进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实现与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同频共振、同向同行。第二,推进产教融合。产教融合要想真正落地,必须探索区域,甚至组织层面的产教融合问题。联合体应充分考虑校企在合作中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兼顾彼此的利益,充分调动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多元主体的活力,坚持打破产教“条块分割”的融合壁垒,拓展多元主体“合作面”,在探索产教融合的本地策略和路径等方面先行先试、献计出力,引导产教从“偏利共生”走向“互利共生”,在助力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中寻求新的发展基点。第三,促进技能培训与就业。联合体要深入了解当地人才结构、就业形势,努力适应劳动力市场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及时调整培养计划和专业设置,破解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匹配度不高等问题。同时,在行业技术升级和新职业规模扩大的背景下,有效开展技能培训,提高中低技能工人的就业质量。联合体要确立以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核心的发展方向,着力构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融通、职业教育与培训相沟通,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相融合的“大职业教育”体系,以实际行动在制造强省、制造强市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3.融入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和培育创新创业文化

第一,融入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市域内创新创业环境的现实体现,融入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联合体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联合体需要分析和掌握所在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构成、关系和特点,了解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各主体的角色和作用,主动融入系统并承担相应的角色和责任。联合体应充分发挥自身组织资源优势,重点瞄准“卡脖子”问题开展技术攻关,为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做出贡献。此外,联合体还应致力于搭建创业平台,积极参与区域创业孵化器建设,帮助创新创业者实现创意落地和项目孵化,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场所、设备、资金、导师等支持,协助构建更加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第二,培育创新创业文化。创新创业文化是培育创业精神和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积极性。联合体要深入分析所在区域创新创业文化的特点,了解所在区域创新创业的历史和现状,推进联合体内学校、企业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促进“政行企校”协同开展创新创业文化宣传,让区域内的创新创业要素充分涌流,打造创新创业高地。

4.拓展教育和技术资源

第一,丰富教育资源。市域内丰富而优质的教育资源与联合体的人才培养能力呈正相关。联合体在建设中应着力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加强与学校、科研机构以及其他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打造一批核心课程、优质教材,做大做强职教智慧教育平台,加大优质资源共享;推动联合体内职业院校采取固定岗与流动岗相结合的方式,吸引行家里手到校任教,着力提升“双师型”师资力量;启动高水平实践中心建设项目,弥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短板。第二,加强技术积累。联合体应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建设共性技术平台,为区域内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也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开展合作研发项目等方式鼓励和支持学校、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帮助行业企业抢占新技术、新产业发展新赛道,加快先进技术转化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在打造区域技术高地的过程中彰显不可替代性。此外,联合体要把握好数智化转型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促进教育与技术的整合,完善高技能人才全链条培养体系,深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将企业新规范、新技术、新工艺等转化为教学资源,形成更加实用的教育培训方案,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

5.完善产教融合的法律规制

第一,推进产教融合政策的集中规范。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呈碎片化分散在不同政策文本中,没有专门的政策文件予以集中规范,并且存在多头管理的情况。产教“条块分割”的融合壁垒仍然存在,“合而不深”的情况还未得到有效破解。联合体要协助地方政府构建产教融合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之间的联系点,直面地方政府在推进产教融合工作中的典型问题和深水区问题,统筹产教融合发展规划,避免因政策零散分布、多头管理造成的“职能缺位”或“越权介入”等问题,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保驾护航。第二,健全产权保护制度。作为一种经济活动中的行为权利,清晰的产权界定能够帮助经济活动主体在市场活动和利益冲突中不断地被再界定,从而明确不同主体的行为边界。当前,政府要重点对联合体产权的形式、性质、介入方式、认定方式进行规定,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产权保护机制,确保所有参与方都能够明确自己的行为边界和权责义务,确保创新的技术和知识获得正当收益、受到合理保护。(节选自《教育与职业》2024年第7期)

来源:高职观察。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搜索新闻
按年份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