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务热线:400-9201-021
  • 股票代码: 430638
返回顶部
新质生产力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模式

一、主体需求维:凝聚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背后蕴含着多元主体的不同利益诉求,主体需求中包含的对职业教育的想象、要求与目标等要素,从根本上决定了新质生产力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通过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可对多来源、多需求与多样化的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进行紧密联合与快速集结,为技术驱动下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在基于新质生产力赋能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践模式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来源有三:一是来自教育系统内部的需求,提出主体有院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等,其利益诉求主要包括确保职业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提高教学质量与教育效果、保证实践机会与就业公平等。二是源自行业企业等经济活动的关键参与者,他们强调职业教育要持续培养具备高职业素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并通过财税减免或奖补等手段推进产教融合事业。三是来自其他非营利性质的社会组织,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等,这些组织在职业教育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他们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国际交流与合作、社会认可度提升、职业教育创新与发展等方面。需要注意的是,在构建基于新质生产力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践模式过程中,不仅需要重视构建统整不同主体利益需求的职业教育发展生态,明确未来发展方向,而且要制定符合现实需求的行动规范,以支持常态化、全周期、可持续的职业教育业务项目,以持续提升职业教育在决策、执行、评估及监管等环节上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二、功能价值维:发挥裂变重组与跨界融合功效

新质生产力具有要素裂变重组和产业跨界融合的特点,能够与多领域科技发展相互交融,推动产业融合与要素重组,并不断催生新的技术领域和应用场景的渗透性力量。在新质生产力赋能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践模式中,可采用基于裂变重组与跨界融合思维的“同构同值”底层逻辑来发挥新质生产力功能,其主要包括三大功能价值模块:第一,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结构同构。职业教育提高劳动生产者素质,促进生产力发展,而供求关系变化和新质生产力需求推动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结构调整,加速专业的内涵式提升。在这样的螺旋式同构过程中,新质生产力促进职业教育界与产业界相互作用、适应与协同,有助于教育链与产业链和创新链有机衔接。第二,人才培养层次和产业链环层级之间同构。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了我国产业链的控制力,打造安全可靠的数字化产业链,而新型产业链由于上一个链环投入和附加值增加,主导形成全新的人才链。由此可见,由新质生产力催生出人才培养和产业链环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第三,人才培养规格和新职业岗位需求之间的同构。新质生产力在未来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和经济形态等的变革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推动社会持续进步和繁荣发展的重要新兴力量。为了紧贴企业的新需求,适应新型职业岗位变化,要求职业院校所培育的人才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学习和适应能力。由此要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要与新职业岗位需求相适应,二者产生同构关系并推动技术技能人才在能力结构、知识结构、素养结构等方面发生更新迭代。

三、主体关系维:实现多元利益相关者协同共生

新质生产力以促进信息开放共享和有序流通的方式,驱动职业教育数据与信息在教育内外部系统与不同主体之间的有序流转,最终实现职业教育事务的高效化、精准化与协同化。这意味着在新质生产力指引下的职业教育以教育信息与数据驱动多元主体协同共生,而该过程也是以公开信息、便捷传输、有效共商、透明决策等方式驱动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趋向平等与平衡。为此,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构建的主体关系需要实现对多元职业教育数据的善治,以此实现多元主体关系的和谐共生,可以在以下三个层面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主体关系:第一,立足国家层面构建产业与职业教育之间融合互通的国家级产教共同体。该共同体中的每个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都是平等的节点,而教育部和相应的监管部门也同样是共同体中较为独立的节点。上述布局可实现关于普遍性职业教育发展问题和产教融合业务数据在不同共同体之间的经验借鉴与信息共享,进而实现对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的全国性、跨区域协同处理。第二,从区域(省级)层面构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治理联盟。新质生产力通过数字赋能,加速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治理能力提升,省级教育部门、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第三方组织等通过数字化管理技术验证后,可作为治理联盟的一个节点加入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治理过程中,并通过形势研判、依权共商、数据处理等方式,共同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第三,新质生产力强化了数据、知识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在职业院校内部,基于新质生产力对职业教育办学信息与数据进行分级流动、开放共享与依权应用,促进职业院校中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等主体对职业教育事务的共同参与、相互监督。基于新质生产力,多元主体形成紧密的共商共治关系,共同开展职业教育事务,经历了“身份验证—规则制定—数据共享—事宜共议—决策执行—持续反思”的行动过程,以新质生产力推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通过数字赋能,增强各主体干预职业教育活动的能力及效能,以促进区域、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增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四、技术方法维:高效化处理职业教育公共事务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存在尚待解决的各类教育问题。在该实践模式中,多元主体可基于新质生产力的技术驱动来实现教育信息与数据的有序流转,并能实现高效化的智能处理,实现对职业教育公共事务和教育问题等方面的便捷化、协同化处理。目前,新质生产力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技术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数据共享技术。利用新质生产力促进职业教育事务中的信息与数据得以安全共享与开放,有效驱动多元主体之间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数据共享技术主要包括云计算、区块链、数据库等,有助于职业教育事务的统一申请、处理、反馈与监督。第二,智能评估与决策技术。新质生产力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分析,以及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实现更高效、更智能化的评估与决策,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在办学、人才培养、教学、校企合作等方面的评估公正性、决策精准化与流程透明度。第三,资源建设平台。通过新质生产力开展职业教育领域内教学资源、学习资源、科研成果等优质资源建设,并以高效、可信与低廉的资源服务交易方式,推进高品质数字化职业教育资源服务的开放共享,同时促进对线上线下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管理,提升职业教育资源服务配置的开放性与公平性。第四,大数据库平台。利用新质生产力打通“政府—职业院校—培训机构—行业企业—其他社会主体”的终身职业教育循环,这不仅是在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对学生终身职业技能学习轨迹、职业发展成果与职业技能等级评定等方面的数据进行安全、可信、稳定的记录与查询,而且教育行政部门与科研院所可对大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对教育资源、技能培训服务的供给、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情况进行动态调整,精准提供让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节选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年第12期)

来源:高职观察。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搜索新闻
按年份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