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岗课赛证训创”融通的课程体系构建逻辑
(一)以深层次产教融合为根本,实现“多链衔接”
电子商务专业“岗课赛证训创”融通的课程体系有效契合了电商产业多域交织、多链发展的特点,将产业与教学紧密结合,实现“多链衔接”。具体来看,基于六维融通模式构建的课程体系首先是教育链与人才链的衔接。电子商务专业“岗课赛证训创”课程体系融岗位、竞赛、证书于一体,全面培养平台运营、直播带货、网站维护等方面的人才,实现教育和人才的双链衔接。其次是教育链与产业链的衔接。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实训实践、技能竞赛等产教融合元素。高职院校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方式引企入校,企校分工合作,根据学生的从业方向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培养,丰富他们的理论知识,提升他们的实操技能,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双链衔接。最后是教育链与创新链的衔接。电子商务专业教育和电商行业都是动态发展的。电子商务专业“岗课赛证训创”融通的课程体系,既是教育系统为适应电商行业发展而采取的变革措施,也是电商行业新业态倒逼教育改革的现实需求。
(二)以命运共同体打造为路径,实现“多群互动”
在“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以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高职院校与行业内合作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共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课程体系优化。基于此,电子商务专业“岗课赛证训创”融通的课程体系得以建立并完善,成为连接多个主体、实现互动沟通的有效支撑。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基于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演变趋势,立足于数字化电商、无人化配送等,及其催生的大数据运营师、无人配送算法工程师等核心岗位。在电商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模块化构建也随之兴起,从而实现了对岗位群、专业群、产业群的重点服务。从岗位群服务来看,通过调整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设置、技能大赛内容和职业证书类型,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岗位驾驭能力;从专业群服务来看,通过建立电子商务专业联盟会,实现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的内部沟通与合作,开办竞技大赛,统一职业验证,强化电子商务专业的建设能力;从产业群服务来看,通过合作,学校、企业、行业协会共建电子商务专业研学基地和产业学院,推动形成区域电商产业发展新局面。
(三)以电商岗位群聚集为中心,实现“多渠相通”
电子商务是建立在信息化和数字化基础上的平台运营、物流配送和商品交易等传统业务的叠加营销模式,涉及平台管理、平面设计、市场营销、仓储物流等领域,催生了不同类型的电商岗位。一方面,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应构建“岗课赛证训创”融通的课程体系,围绕电子商务专业不同的岗位需求,以电商岗位群聚集为中心,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在专业内部构建岗位纵向耦合机制。另一方面,与电子商务岗位群相关的市场营销等专业能为电子商务提供客户服务、供应链管理、视觉设计等方面的人才,从而维系整个电商体系的正常运营,由此建立电子商务专业与其他专业岗位之间的横向联动机制。基于“岗课赛证训创”融通的课程体系,电子商务专业可以通过专业课、选修课和公共课等与关联专业建立联系,并借助技术竞赛、创新创业、专业实训等活动,推动不同专业进行教学合作,强化电商岗位群与其他关联岗位的耦合,实现“多渠相通”。
(四)以产业纵深化发展为导向,实现“多方共举”
“岗课赛证训创”融通的课程体系,以产业纵深化发展为导向,利于突破企业与学校、经济与教育之间的藩篱,使政府、企业、学校、行业协会、技能评价组织形成合力。在构建“岗课赛证训创”融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优化资源配置和课程要素,主动适应电商产业发展对人才核心技能的新要求,并在优化专业内部教育的同时,与其他相关专业合作,研制课程标准、优化教学体系、创新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实现横向的联动拓展和纵向的耦合提升。尤其是在主体协同上,政府根据区域产业发展情况,制定电子商务专业教育的顶层制度;企业结合人力资源实际情况,与学校开展人才共育或定向培养;学校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协调各方主体,致力于电子商务专业建设;行业协会协同科研单位、赛事主办单位、技能评价组织等,为人才培养质量把关,并配合学校开展相关活动。各参与主体既独立又合作,以产业纵深化发展为导向,共同致力于电商人才培养。
二、“岗课赛证训创”融通的课程体系构建方略
(一)产业维度:加强校企合作,提升专业适应性
电子商务专业“岗课赛证训创”融通的课程体系,要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利于加强校企合作,提升专业适应性。要根据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实际和企业对不同岗位的能力要求,将专业能力培养和专业素质提升融入课程体系,按需开设专业课程,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岗位驾驭能力。一方面,加强高职院校与区域电商龙头企业的合作,提升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与电商企业的适配度。另一方面,立足于产业发展对人才职业素质、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完善“岗课赛证训创”融合模式,优化资源配置和课程要素,提升电子商务专业的适应性。
(二)功能维度:强化六维融通,提高教育针对性
要注重发挥“岗课赛证训创”融通课程体系的功能,强化六维融通的教育效果,提高教育的针对性。首先,要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狠抓“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校企合作等契机优化课程体系,充分发挥不同维度的重要作用,有针对性地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以“赛”为例,要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相关比赛对学生电商技能提升的作用。“以赛领课”优化相关课程教学内容,“以赛固证”验证和巩固学生专业能力。其次,“岗课赛证训创”融通的课程体系应以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为中心,避免出现理论性过强、与电商行业技能需求相脱节的问题。可以加大“岗、赛、训、创”的比例,尤其是“训”和“创”的比例,强化岗前职业技能培训。最后,注重“岗、课、赛、证、训、创”的融通,搭建利于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知识框架。根据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技能竞赛中设置不同技术层级,在证书体系中划分不同证书类别,在实训体系中构建不同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电子商务专业不同人才培养方向的六维渗透机制。
(三)教育维度:聚焦精品战略,推动课程标杆化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基于此,电子商务专业应强化课程体系与教学、职业和产业的衔接,聚焦精品战略,推动课程标杆化。第一,以工作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电子商务专业要兼顾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在产教融合中引入电商企业最新应用技术和运营方案,并将其纳入相应的实践课程体系。第二,结合自身优势,建设教学体系。高职院校在构建电子商务专业“岗课赛证训创”融通课程体系时,要综合考虑电商行业的发展趋势,动态调整课程内容、完善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感兴趣的专业知识和前沿技术,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第三,丰富课程资源,充实教学内容。高职院校要在构建“岗课赛证训创”融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动态调整理论教学和专业实践的时间节点,丰富课程资源,优化活动流程,充实教学内容,提升人才培养效果。
(四)发展维度:注重系统引领,创新延展课程链
“岗课赛证训创”融通的课程体系需要兼顾学生发展,从系统引领角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延展课程链。高职院校要以学生电商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主干课程、分支课程、拓展课程和延伸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首先,课程体系应体现多学科融合发展的课程内涵。高职院校要以“电子商务概论”课程为基础,改变传统的单一学科组织模式,建立融合多学科内涵的新课程结构,发挥多学科的交叉优势。其次,打造利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平台。要以“岗课赛证训创”多维融通的育人机制为核心,强化与政府、企业等的“多方共举”,丰富电子商务专业办学形态,积极与优质企业开展技术协作,共建大学生电商创新平台、电商孵化器等,推动校企共建共管产业学院,拓展职业学校办学空间。最后,建设与学科发展前沿紧密相连的课程体系。要将与课程内容紧密相连的电商基础学科研究与时下流行的短视频直播带货结合起来,构建主干课程、分支课程、拓展课程和延伸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创新课程链改革路径。(节选自《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年第2期)
来源:高职观察。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