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谓“金师”:“金师”之“金”的素质
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在2022年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基于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决定力量,提出了“金师”的概念。“金师”即“高质量教师”。“金师”之“金”的素质内涵应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坚定的教育信念与意志。教育是基于信念的事业,需要教师在全面、科学认识教育事业的基础上,以切身投入的愿望与攻坚克难的毅力支配教育行为,以仁爱之心涵养教育觉悟和教育良知。“金师”必然在坚定的教育信念、教育情怀、教育意志引领下,超越功利与浮躁,笃志人才培养,融“经师”与“人师”为一体,不断突破自身的“有限性”,达至教育“成就人”的“无限性”。
其次,开阔的学科专业视野与结构。“金师”不会囿于狭隘的学科专业知识一隅,其深谙“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的道理。学科专业视野开阔且知识结构饱满的“金师”,既具有专精的学科专业知识体系,又能够贯通知识之境脉,构建通识性结构底盘,支撑其在课程实施中触类旁通、开合自如、信手拈来。
再次,前瞻的课程意识与行为。课程意识是教师的课程哲学、课程理念、课程价值与课程标准等观念意识结构。课程行为是教师基于课程意识展开的课程行动,主要包括课程实施中的目标、方法与评价等。“教师的课程意识或显或隐地规定、检视、省察着其教学意识和教学行为”,同时,课程行为检阅并修正课程意识。“金师”必须经由专业的课程与教学论训练,形成具有前瞻性、先进性的课程意识与专业可靠的课程行为。
最后,持续的教学学术研究热情。专业学术研究是基础性质料,教学学术研究是支持性手段,没有研究能力支持的课程与教学能力是难以想象的。“金师”必须激活自觉且坚定的专业与教学互系并进的学术热情,具有与专业学术研究和教学学术研究相得益彰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投入,做研究性“金师”。
二、作为逻辑起点的“金师”及其锻造
教师是教育产出的基础性“生产力”和教育质量提升的决定性力量。高校内涵式改革应当有锻造教师为“金师”的治理意识和导向机制,在平衡科研与教学的投入方面找到合适的张力,引导教师建立以培养人才为志业的内在价值动力和外在激励范导,让教师潜心教学、倾心育人成为校园里最动人的景象。锻成“金师”的实践逻辑在于:
其一,激活教师的内驱力。内驱力既是最深沉的动力,也是最持久的变革力量。只有激活和维系教师内驱力,才能实现教师聚焦人才培养质量,不断革新教育教学理念,持续重塑课堂质量观,提升课程专业素养与课堂教学能力,锻造成为“金师”,为打造“金课”积淀专业力量。教师内驱力的激活与维系需要高校有规划、有策略、有组织地持续宣传引导,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依托教师专业发展部门进行专业引导、定期培训和考核评价。抓住教师锻造成为“金师”的内驱力,就抓住了大学课堂质量构建的“牛鼻子”。
其二,建立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与课堂教学准入制度。如前所述,大学引进人才的首要考量维度是学术研究能力,以“职业研究者”身份入职的青年教师,并不一定能够站上、站稳、站好讲台。高校应当建立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跟岗锻炼等教学准入制度,为经过“培训-助教-申请-考核”的新入职教师颁发教学能力合格证,准予上岗。
其三,切实助力教师专业发展。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指向教师在学科专业知识上的理性积累和学术产出,就“金师”锻造而言,更是教师在教育知识、课程与教学专业知识、学生认知科学知识等方面的有效建构和积极拓展。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既需要教师自身在课程与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持续改进,也需要高校有计划、周期性地组织相关专题培训和校外高级研修,指导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研究,筹划教师专业教育教学能力竞技竞赛活动,实施教师专业发展振兴计划等。
其四,重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考核评价制度是教师分配时间和精力的风向标,起到直接的规范和激励作用。学校需要重构教师考核评价体制机制,既要通过人事分配标准的教学权重加大、教师优课优酬与多劳多得的荣誉制度来引导教师重视人才培养和课堂教学,又要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引入竞争机制、赋予学生选择教师权、实施“水课”淘汰制和注重运用学生评教结果。考核考评制度的重塑重建,倒逼着教师加强自身专业发展。
其五,打通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壁垒”。科研与教学之间在本体意义上并不存在“壁垒”,科研成果的教学转化会更加夯实和进一步检阅科研成果,只有在教学中融入科研成果,才能增进教学的创新性、高阶性和挑战度,二者之间是彼此支持的关联。大学要从制度层面和实践层面切实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偏见,注重教学学术研究,构建研究性教学,实现研教结合、以研促教、以研优教。(节选自《黑龙江高教研究》2024年第9期)
来源:高职观察。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