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务热线:400-9201-021
  • 股票代码: 430638
返回顶部
“五金”打造:高职“金课”的质量标准及建设路径

一、高职“金课”建设的质量标准

(一)高职“金课”建设应当具有的基本属性

高职的“金课”首先应当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按照教育部对高等教育“金课”应当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这一标准进行建设。

首先,高职“金课”的高阶性是指课程要将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通,设计具有迁移性、跨学科性、时代性的知识点和技能点,通过跨学科的融合性知识与能力来帮助学生形成知识迁移及应用的能力、思辨力、高阶思维,增强学生掌握观察、分析、解决社会工作岗位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

其次,高职“金课”的创新性是指课程的设计要体现时代性与前沿性,在当前我国智能制造强国建设的征途上,对产业从业者的知识技能的创新性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高职的课程内容在设计上要紧跟时代发展的科技前沿,注重专业学科、知识编排上的前沿性、创新性、科技性、融合性,延展金课的生命力。

第三,高职“金课”的挑战度是指课程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难度,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提出挑战度。对与教师而言,挑战度在于在课程教学中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的需要设置知识难点、构建技能挑战点,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手段激发学生挑战课程中的知识难点与技能难点;对于学生而言,需要在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过程中尝试用多种途径、循序渐进的突破教师设置的匹配职业岗位能力的重难点,通过不断挑战自身能力攻克课程中知识难点与技能难点。

(二)高职“金课”建设应当具有的特殊属性

除了符合教育部“两性一度”的标准,高职的“金课”还应当适配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在遵循职业成长规律、高职的教育规律与学习规律三大规律的基础上,体现“职业性、体系化、多元化”。

首先,高职“金课”建设要贯彻职业教育“职业性”这一特点。课程的设置在内容上要对接职业标准、适配对应工作岗位的需求;教学过程中要对接行业岗位的生产过程,教学场景模拟、仿真,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有机结合;教学师资要注重培养专业知识与技术技能兼备、同时教学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校企融通导师互聘共用;教学资源上校企共建共享。

其次,高职“金课”建设要体现“体系化”,这是指构建体系化的课程体系。一方面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时要充分考虑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厘清工作岗位所涉及的多门课程的逻辑关系,构建系统化、综合化、精练化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具体的课程标准要系统化对接工作岗位对应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依据工作流程、工作内容设计项目化的课程内容。

最后,高职“金课”建设要体现“多元化”,包括课程建设主体、教学形式、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在课程建设主体方面,参与建设的主体涵盖高职教师、行业、企业、用人单位等多个群体,多方主体协同参与课程建设与评估、课程资源共建、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教学形式方面,构建线上线下学习平台多元化、教学方法多元化、实践育人多元化等开放包容的教学模式;在评价方式方面,设计评价指标多元、评价主体多元的评估系统,促进评价结果的可测性、客观性、科学性。

(三)高职“金课”建设质量标准观测维度

根据前述高职“金课”应当具备的基本属性与特殊属性,判定一门高职的课程是否符合“金课”质量标准可以通过价值引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等五个维度进行观测与评价。在“价值引领”这一指标维度上,主要观测点是课程是否结合专业实际,深度挖掘思政元素,是否创新方法将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在“课程目标”这一指标维度上,主要观测点是课程目标与社会、行业、就业需求的契合度以及知识、能力、素养三者的融合度,是否能有效达成岗位技能、职业素养、高阶思维的目标;在“课程内容”这一指标维度上,主要观测点是内容深度上是否符合专业创新人才培养需求、丰富多样含金量高,内容广度上是否与相关专业群、相关学科的内容融会贯通与有机整合;内容创新度上是否紧跟行业发展动态及企业岗位需求,能指导学生职业发展;在“教学模式”这一指标维度上,主要观测点是能否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模式创新、是否能立足岗位核心技能进行教学设计、是否有效利用数字化资源、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否能激发学生、考核评价是否科学多元多主体全过程等;在“教学效果”这一指标维度上,主要观测点是教学资源是否具有示范性、学生成果是否丰硕、学生能力是否提升、学生高阶思维是否提高等。

二、职业教育适应性提升背景下高职“金课”建设的路径

(一)提高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度,夯实“金课”根基

课程是“金课”的灵魂,是“金课”建设中最为关键的环节。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与内容设计时要坚持职业性的特点,提高行业、企业的参与度,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效能,提高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度。一是强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及实际工作任务需要,厘清知识、技能、素养三者之间的结构关系,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并根据行业发展、产业升级,动态对课程进行设置与调整,构建对接产业需求、以企业工作过程和任务为本位的纵向融合、横向贯通、有机衔接的课程体系结构。二是课程内容具体的设计需要邀请企业导师共同参与,根据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真实工作任务设计模块单元学习内容,追踪行业动态,定期召开课程研讨会及时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分阶段设置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任务,引导学生通过探索钻研、合作研讨完成任务,提高养成高阶思维,提升课程内容的高阶性、挑战度。

(二)构建结构化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立“金课”人才支撑

教师是“金课”的领航者,是“金课”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要保障金课能顺利进行,作为执行者的教师既要掌握职业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掌握行业发展趋势与动态,既要熟知专业理论知识又能进行实践操作,既要掌握智慧教育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资源包,又要能开展科学研究、提供社会服务等,这就需要构建一支结构化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为“金课”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一是优化教师团队结构,以专业(群)建设为基础,组建跨专业、校企专兼结合梯队发展的“双师”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明确团队建设目标与任务,构建校企合作、集体规划、协作建课教学机制,对课程共研共建共享,促进课程设置与内容对接产业需求、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二是优化教师能力协同培养机制。根据教师的差异性制定阶梯化的培养目标,如青年教师“成长培养”、骨干教师“精练培养”、大师名师“引领培养”,不同梯队不同学科的教师以任务项目建设为契机相互学习与写作,提升团队整体水平;教师发展中心协同教务处、科研处、质量管理处等部门联动开展包括师德师风、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数字素养多维度全方位的培训,开展挂职锻炼、教学竞赛、实践比武、课程建设、科学研究等活动,使教师在岗中、赛中、训中历练成长,提升核心素养能力。

(三)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和配套资源建设,提升“金课”实施效果

教学模式是“金课”改革创新的中心任务,课程建设质量如何都要回归到“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资源怎么建、教材怎么用、条件怎么建”这些指标上。高职“金课”教学模式改革,一是应当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能力、学习习惯等,对接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结合真实的职场工作,设计典型工作任务,将工作情境真实的引入到教学环节,通过任务引领、合作探究、分享反馈、解惑指导等方式有效进行精准施教,全面提升学生的认知、技能、思维、协同等职业素养。二是建设配套课程资源,校企行多元主体参与、紧密对接专业群对应的岗位群的技能需求,整合行业企业新技术、新标准打造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库,提高资源内容的前沿性、职业性,根据行业发展周期性持续更新资源的内容与形式,提高其时代性、实效性。三是搭建“智慧+实景”型的教学场所,将授课教室、实训室延展到智慧教室、企业车间,建设优质的网络在线课程资源、使用VR等数字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重视教学的精细化管理,实现教学过程的真实性、开放性、智能化,提升课程学习的泛在性和实效性。(节选自《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4年第13期)

来源:高职观察。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搜索新闻
按年份查询